领导干部对照“五个进一步到位”问题查摆清单(精品)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具体表现为,对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有时满足于已读、已学,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还有差距。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集中学习、文件传达为主,个人自学的主动性、系统性不够,导致对一些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未能完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案例:在今年第二季度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学习中,我虽然参加了集中研讨,也阅读了相关文件,但在思考如何将其与我分管的农业农村工作相结合时,思路不够开阔,仅简单地将“新质生产力”等同于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未能深入思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来推动我县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升级,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

问题2:“第一议题”制度执行存在“偏差”,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具体表现为,虽然在召开分管领域工作会议时,能够坚持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但有时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学习内容与会议议题结合不够紧密,学习之后就事论事讨论具体工作,未能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分析问题、研究部署工作,导致“第一议题”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导航作用打了折扣。

---此处隐藏5207字,下载后查看---

具体表现为,工作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时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或考核,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准备台账、撰写汇报材料上,而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对工作的评价标准,有时也过于看重材料是否漂亮、汇报是否精彩,而忽视了群众的真实感受和工作的实际效果。

案例:在去年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为了迎接省里的检查,我花了大量时间反复修改汇报材料、组织制作精美的展板和画册,并要求相关乡镇做好“示范点”的迎检准备。然而,对于检查路线之外的一些村庄存在的环境脏乱差、产业发展滞后等实际问题,却没有给予同等的重视和推动解决。这种“盆景式”迎检,是典型的工作作风不实、存在形式主义的表现。

问题3: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按部就班。

具体表现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要求,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求变的动力不足。对于上级部署的改革任务,多是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创造性落实的办法不多。对分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用老办法解决,缺乏利用新技术、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的探索精神。

案例:当前,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虽然也组织召开了动员会,制定了初步方案,但在具体推进上,主要思路还是停留在建设一些基础性的信息平台、普及网络知识等层面。对于如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来赋能我县的特色农业生产、精准营销和乡村治理,缺乏系统性的谋划和大胆的实践,导致我县的数字乡村建设整体上亮点不多,成效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