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在中心组学习会上,围绕《总书记生态文明文选》这个主题,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个人的、不一定成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与其说是发言,不如说是我在近期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思想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坦白说,在系统学习《文选》之前,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宏观的概念和日常的感知上。我知道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看得到我们身边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但对于其背后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严密逻辑体系,认识是比较模糊和零散的。通过这次专题学习,特别是对《文选》和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研读,我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思想冲击和认知升维。这不仅是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汇编,更是一部充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著作,是一份指引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宣言”。
一、从“八个坚持”中感悟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此处隐藏2266字,下载后查看---
那么,作为档案史志工作者,我们在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我在学习中反复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为历史的“保管员”和“记录者”。但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角色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应该成为历史智慧的“挖掘者”和时代发展的“服务者”。
总书记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制度和法治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翔实、准确、连续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我们的馆藏,看似是泛黄的故纸堆,实则是记录着我们这片土地气候变迁、生态演化、环境治理历程的“大数据”宝库。比如,地方志中关于某个地区历年降雨、河流枯荣、植被变化的记载,旧档案中关于林场、牧场、矿山开发与治理的原始文件,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生态档案”。
XX书记也强调,要结合业务实践,推动工作创新。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完全可以主动作为,变被动的保管为主动的研究。我们可以系统性地梳理馆藏中的生态环境相关档案,建立专题数据库。我们甚至可以尝试利用现代技术,对历史气候记录、物候记载等进行数字化分析,从中寻找规律。正如一些研究指出的,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的天气日记、雨量观测记录,可以为今天的生态趋势预测、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坐标和数据支撑。当我们能够为旗里制定一项生态修复政策提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气候变化数据参考时,当我们能够通过编研成果,生动展现我们XX旗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历程,从而凝聚起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时,我们档案史志工作的价值,不就得到了最大的彰显吗?这正是总书记所要求的,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总而言之,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越是深入学习,越能感受到其博大精深,也越能看清我们肩上的责任。这次学习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一次有力的行动号角。我将努力把这些感悟和思考,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内生动力,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投入到档案史志事业中去,努力挖掘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为守护好我们XX旗的绿水青山,为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作为一名档案史志人应尽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