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值夏秋季节,气温与降雨量为蚊媒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为代表的“两热”疫情进入高发期。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XX省的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病率在经历前几年的相对平稳后,自2023年起呈现回升态势,2024年更是出现了显著增长,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此种形势,XX市XX街道XX社区党委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迅速响应上级部署,于2025年8月初启动并高效完成了“两热”疫情防控“十日攻坚行动”。本次行动坚持系统思维,整合多方资源,采取超常措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风险,其工作模式与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高位统筹,构建一体化指挥体系
高效的组织指挥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前提与保障。面对“两热”疫情的突发性与快速传播风险,XX社区深刻认识到,零散的、被动的应对措施难以形成有效防线,必须建立一个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指挥中枢。
为此,社区党委在接到XX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部署后,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两热”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并非一个虚设机构,而是作为此次攻坚行动的“总指挥部”,全面负责统筹协调、资源调配、督导检查等核心职能。在街道卫健分局的专业技术指导下,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攻坚动员会与防疫除蚊专题工作会议,对当前社区的疫情形势、防控短板、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科学研判。会议明确了“核心攻坚与全域防控相结合”的总体策略,统一了全体参与人员的思想认识,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这一根本目标根植于心。
为将防控责任精准传导至“最后一米”,社区创新性地采用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基于社区地理布局、人口密度和风险等级,科学地将整个辖区划分为十四个防疫网格。这种划分不仅是地理上的分割,更是责任体系的重构。通过实施“分片包干、定格、定人、定责”的工作机制,每一个网格都明确了具体的负责人、工作团队和防控任务清单。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将宏观的防控指令转化为微观的、可执行的行动单元,确保了每一项工作都能责任到人、落实到户,从根本上杜绝了推诿扯皮和责任盲区的现象,为后续各项防控措施的全面、高效落地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强化党建引领,织密群防群控联动网络
---此处隐藏2958字,下载后查看---
五、总结与展望:迈向常态化长效化智慧化防控
XX社区此次“两热”疫情防控攻坚行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四个关键要素的有机结合:一是高位统筹的组织领导力,确保了行动的统一高效;二是党建引领的社会动员力,凝聚了最广泛的防控合力;三是科技赋能的精准执行力,实现了对孳生源头的有效打击;四是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力,筑牢了全民防疫的思想基础。
然而,面对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仅依靠阶段性的集中攻坚行动尚不足以构建起长效的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未来的防控工作,必须在总结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乃至智慧化的新模式。
在这方面,部分先进地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在XX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将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应用于病媒生物的监测与防控。有研究和实践表明,通过部署集成了智能传感器的蚊媒监测设备,可以对特定区域的蚊虫密度进行7x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数据采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至后端平台,经过AI算法的分析,能够精准评估蚊媒密度风险等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构建起一个“监测—预警—干预”的全链条、闭环式智慧防控体系。XX市某社区通过在智能灯杆上集成蚊虫监测模块,并基于数据分析优化灭蚊灯的工作时段,最终使社区的蚊媒密度大幅下降了82%,其成效令人瞩目。
展望未来,XX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蚊媒防控工作,应当积极探索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党建+网格”群众动员模式,与新兴的智慧化监测技术深度融合。一方面,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力量,巩固环境治理和源头清理的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引入和布局物联网监测网络,用精准的数据指导专业的消杀工作和资源投放,实现从“人海战术”向“精准打击”的转变。通过这种“人防+技防”的协同模式,有望将间歇性的高成本攻坚战,转变为常态化的低成本精准防御,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可持续的方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