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我能感受到大家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在深化、行动在自觉,但也有部分同志存在“学用脱节”的倾向——有的把新发展理念当“标语口号”,落实时还是老套路;有的觉得“县域太小,创新用不上”,习惯于“等靠要”;还有的对“高质量”理解片面,只盯着GDP增速,忽视了生态、民生等“隐性指标”。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理念转化上还有差距。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近期的调研和思考,和大家作一次深入交流。

一、新发展理念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公开讲话”——从“为什么”到“必须用”的现实逻辑

2015年,总书记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202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2025年,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的新形势,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我们XX县来说,这一点尤为切肤。

第一,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突围困境”的“导航仪”。过去十年,我县依靠资源型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总量扩张,但“成长的烦恼”也日益显现: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企业占比仍达38%,单位GDP能耗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农业方面,虽然粮食产量稳定,但特色农产品品牌附加值低,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45%,低于全省平均8个百分点;民生领域,城乡收入比仍达2.3:1,农村养老服务覆盖率不足60%。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发展阶段的“惯性使然”,本质上是发展理念的“路径依赖”。去年,我们痛定思痛,关停了3家产能落后的建材厂,引进了2家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当年工业税收反而增长了18%;在南部山区试点“生态茶园+乡村旅游”模式,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年增收超200万元。这组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只有打破“路径依赖”,才能打开发展新空间。

---此处隐藏3490字,下载后查看---

理念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落实的关键在干部。当前,我县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拿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一要破除“思维定式”,做理念更新的“先行者”。有的同志习惯“按惯例办”“等上级批”,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比如,去年我们推广“田长制”,个别乡镇干部认为“多此一举”,结果导致耕地撂荒问题反弹;而另一些乡镇主动创新,将“田长制”与“种粮补贴”“农业保险”挂钩,耕地保护率提升了20%。这说明:思想不解放,再好的理念也落不了地。各级干部要打破“经验主义”,主动学习新政策、研究新问题,真正把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要强化“系统思维”,做统筹兼顾的“操盘手”。新发展理念是有机整体,不能“单打一”。比如,推进产业发展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评估生态影响;推进城市建设时,既要完善功能,也要保留历史文脉。今年,我们在推进“旧城改造”时,专门成立“历史文化保护专班”,对12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利用,既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又保留了城市记忆。这启示我们:抓工作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三要树牢“实干导向”,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会遇到矛盾和挑战。比如,推进“退城进园”需要搬迁企业,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发展“生态旅游”需要整治环境,必然增加基层负担。但越是困难时刻,越能检验担当。今年上半年,我们在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时,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上门做工作,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全年80%的整治任务。这说明:只要干部肯担当、群众愿参与,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同志们!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更是方法论、路线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让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功成有我”的使命感,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决策、每一次部署、每一步行动中,奋力谱写XX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