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以百姓心为心共绘“人民至上”幸福实景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擘画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新时代新征程上,各地各部门要下足绣花功夫,用心用情用力擘画宜居、韧性、智慧的人民城市实景图。
聚焦“细”字扎马步,擦亮宜居安居的城市底色。总书记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安居才能乐业,宜居方能幸福。一方面,党员干部要秉持为民初心,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的需求和呼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从改善房屋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公共空间等方面入手,让老旧小区重焕生机。比如通过加装电梯,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题;合理规划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能够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同时,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享受家门口的诗意栖居。 聚焦“深”字掘甘泉,赓续古今交融的城市文脉。总书记总书记指出:“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城市是历史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从山西平遥的古城墙,到云南丽江的四方街,一砖一瓦间承载着古代城市的营造智慧与市井烟火;从浙江绍兴的乌篷船,到福建泉州的开元寺,一物一景里诉说着水乡风情与海丝文化的交融共生;从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子,到广东潮州的骑楼街,一街一巷中延续着地域民俗的鲜活记忆与生活温度。这启示着我们,要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加大对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古建筑、老街巷的保护力度。在城市更新中,杜绝大拆大建,更多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做到修旧如旧,并融入现代商业和文化元素,让城市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同时,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城市独有的风景线。
聚焦“新”字垒高台,共赴聪明智慧的城市未来。总书记总书记强调,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杭州依托“城市大脑”实现交通信号灯智能调控,动态优化红绿灯配时,极大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到深圳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利用摄像头采集车流数据,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交通态势,打造潮汐车道与绿波通道,有效缩短市民出行时间;再到南京打造“181”应急管理平台,整合30余个系统,汇聚超13亿条承灾体、管线等数据,实现重大突发事件全天候调度指挥,保障城市安全……事实证明,智慧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城市大脑,实现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精准调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