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大学招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招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分析研判当前我校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三个核心环节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结前期工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25年招生就业的总体进展,XX同志介绍了暑期人才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总体来看,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在此,我代表校理事会、校委会,向奋战在招生、就业和培训工作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外延式扩张向量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眼光,审视自身的工作。招生、培养、就业,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工作闭环,环环相扣、互为支撑。招生是“入口”,决定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基础;就业是“出口”,检验着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而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则是连接““入口”与““出口”的核心枢纽。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效能衰减。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思维,树立全局观和系统观,将这三项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盘点会、分析会,更是一次动员会、部署会。下面,我围绕这三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研判招生工作新态势,精准施策巩固育人根基

今年的招生工作,总体态势良好。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市的招生计划中,本科批次已圆满完成,专科批次也已接近尾声。从数据上看,无论是生源数量还是质量,都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部分省份的录取位次持续攀升,高分段生源规模有所扩大。这是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

---此处隐藏3480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要以共建““产业学院”为牵引,打造深度融合的实体平台。要打破传统院系的学科壁垒,主动联合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人工智能、新媒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探索共建一批权责明晰、模式创新的现代产业学院。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仅仅是实习基地,更是人才培养的全程参与者。从课程体系的共同设计、教材的共同编写,到教学过程的共同实施、培养质量的共同评价,“六共”机制要落到实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最新标准、最新需求,无缝对接到我们的培训课程中,确保培训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第二,要以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为抓手,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要组织精干力量,深入调研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培训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例如,可以为生物科技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开设“技术管理与创新领导力”研修班;可以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专题培训;也可以与大型企业合作,承担其新员工入职培训、在职员工技能提升等项目。要确保每一个培训项目都有明确的合作协议,清晰界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知识产权、经费使用、效果评估等关键条款保障合作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要以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支撑,夯实培训质量的根本保障。开展高水平的社会培训,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引进来”,系统性地聘请一批行业专家、企业高管、能工巧匠担任我们的兼职教授和培训讲师。另一方面,要“送出去”,有计划地选派校内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研发,让他们在实践中淬炼真知,反哺教学。只有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强大师资队伍,我们的人才培训工作才能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可,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同志们,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构成了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做好这三项工作,使命在肩,责任如山。希望全校各单位、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将今天的会议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扎实的行动。要以更高的站位来审视工作,以更宽的视野来谋划未来,以更实的作风来推动落实。让我们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我校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