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县2025年春季科级干部培训班现场教学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站在红旗渠畔,仰望这条悬挂在太行绝壁上的“人工天河”,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这次参观不仅仅是对历史壮举的致敬,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叩问。那些镌刻在悬崖上的凿痕、流淌在渠水中的信念,让我深刻认识到: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照亮当代干部履职之路的明灯。

一、从“凿山引水”到“破局开路”:读懂基层干部的担当密码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用十年光阴削平1250座山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这让我想到基层工作中常见的困境:面对群众反映的“老大难”问题,是绕道而行还是迎难而上?在看到当年测量员腰系麻绳在悬崖上定位的画面,我忽然明白:担当不是口号,而应像青年洞建设者那样,把“安全绳”系在腰间,把责任扛在肩头。如今的基层治理同样需要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化解信访积案需要逐户走访的耐心,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突破的勇气,解决民生难题需要打破常规的智慧。

在参观中,一组数据令我动容: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每公里渠道消耗1.2万斤炸药、10吨钢钎。这让我反思:新时代的“硬骨头”虽然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山石,但深化改革中的利益藩篱、发展转型中的观念桎梏,何尝不是需要攻坚的“太行山”?作为科级干部,我们既要有“一锤一钎凿岩壁”的韧劲,更要学会用政策法规的“水平仪”、群众路线的“定位仪”,在基层实践中精准破题。

二、从“万人会战”到“凝心聚力”:解锁群众工作的精神密钥

---此处隐藏3194字,下载后查看---

参观“铁姑娘打钎”实景展演时,叮当作响的锤钎声穿越时空。那些十六七岁的姑娘们,手上磨出血泡仍坚持“三班倒”作业。这种“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韧劲,恰是“勤学善思长才气”的生动演绎。教育何尝不是慢工出细活的事业?需要教育者像修渠人雕琢渠线般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培育时代新人。

在廉政教育厅,杨贵日记中“宁当苦干部,不当懒干部”的誓言振聋发聩。当年修渠指挥部规定干部劳动天数必须多于群众,这种“拒腐防变守骨气”的自觉,至今仍在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像红旗渠水般清澈透亮,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守护教育净土。

五、启航·精神领航:书写新时代的教育长卷

临别时回望红旗渠,夕阳为天河镀上金边。这绵延1500公里的精神长城,不正是中国GCD人精神谱系的立体呈现吗?它告诉我们:伟大事业从来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作为教育战线的“施工队长”,我们要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五育并举”的施工图,用敢想敢干的锐气破除唯分数论的坚冰,以久久为功的毅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此刻,耳畔又回响起X书记的殷殷嘱托。我忽然明白,新时代的教育“红旗渠”正在我们手中延伸——当劳动教育课程融入“青年洞”的奋斗基因,当思政课堂响起“劈开太行山”的豪迈歌声,当每位教师都成为传递精神火种的点灯人,我们便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开凿着通往民族复兴的精神渠系。这渠水将永远奔腾,滋养着一代代中国青年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