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刻画了许多经常客串历史、语文课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等。今天我要说的应该是每个人都熟悉的鲁迅。
片段一:鲁迅第8集出场,场面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被当街处决,但人们不仅不怕,还抢着用馒头蘸人血,愚蠢地认为这可以治百病,而鲁迅他不回头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说明,人们的愚昧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而是一种常态。图片
片段二:鲁迅第9集出场,就是这样一个场面:鲁迅一个人站在教育部门口,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拄着一块儿长木板,上面写着“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车来来往往(有的还一副看傻子的模样看他),但他自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表达出他的决心:坚决不和张勋同流合污,体现了他的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现了鲁迅写作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具体场景。背景是这样的:鲁迅在北京和同学聚会,聚会中周作人探听到一个叫杨开铭同学的消息:
---此处隐藏70127字,下载后查看---
在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独秀,他曾经是清朝秀才,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五四运动间,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的英文译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学的英文译音,是赛因斯)。他曾经说过:“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之脑神经十之九焉。”在他看来,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龄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气沉沉的灵魂,在于内在的思想是否“新鲜活泼”。青年应是洗涤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青年,于个人,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初升的太阳;青年,与社会,是叶与根那息息相通的脉搏;青年,于时代,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牵挂。
觉醒年代观后感34
身处新时代看《觉醒年代》,最近,我观看了庆祝中国GCD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的《觉醒年代》。抚今思昔,百感交集。从觉醒年代到新时代的百年历程,契合了建党百年历史,更让我对中国GCD诞生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现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望百年之前的那段历史,又何尝不是身处大变局之中呢?
《觉醒年代》展现的是1915——1921年那段时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壮阔场景。风云激荡,荡涤旧文化的沉疴;风云际会,汇聚新文化的先锋。新旧文化之争,不是仅就文化本身而言,而是文化对国家、民族的影响力之大,其灵魂在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走什么路的生死存亡的历史拷问。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之地在北京、在北大,新文化的第一个载体是《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行动是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新旧文化之争何等激烈!道路选择又是何等艰难!那一段时间,中华民族的苦难到了何种程度?这部剧不仅逐一做了回答。并把每一位对我来说只是名字的历史人物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很震撼,不止一次让我热泪盈眶。为这部宏篇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