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在政协系统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新型电力、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是xx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xx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还面临产业链协同不足制约招商效益、传统招商模式边际效益递减、要素保障短板弱化竞争优势等瓶颈。为此,建议:

精准招商强链,锻造集群优势。构建“资源潜力+产业热力+企业坐标”动态数据库,绘制三维招商图谱,制定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及成套电源设备定制化招商目录。依托xx大会等平台举办专题推介,实施全产业链精准招商。鼓励链主企业深耕,为xx、xx等链主企业提供“靶向政策包”,对配套引进给予固定资产投资奖励,设立并购重组基金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产品在陕造、在陕用。构建关中—陕北新能源产业走廊,xx聚焦研发总部,榆林建设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区,宝鸡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建立跨市税收分成机制,避免区域同质竞争。

创新招商模式,构建多维格局。在xx、xx两市建设绿电直供园区,推行“绿电招商”等场景新模式,对使用绿电比例过半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搭建省级虚拟电厂运营平台,组建院士专家研判专班,定期发布新型储能等技术产业化机会清单。设立百亿规模的新能源产业母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对导入硬科技项目的创投机构给予超额收益让渡。建立重大项目股权投资备付金制度,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按比例承诺跟投。依托xx区位优势,构建新能源装备出口通道,打造内陆型离岸创新中心。

优化服务环境,厚植兴业沃土。完善新能源产业项目快谈快签、落地限时办结等工作机制,建立代办帮办事项清单,对非核心要件缺失的项目允许容缺办理。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xx、xx、xx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智能车联网、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举办新能源绿电和汽车领域科技创业大赛、科技招商活动,以及产业技术峰会和各类展会,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政策服务。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职业院校与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制定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为全产业链招商提供人才支撑。

---此处隐藏6160字,下载后查看---

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构建“要素+人才+协作”三位一体招商生态

近年来,我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标东部沿海地区、对标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我省在要素保障、专业队伍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建议:

以精准化改革强化要素保障。全面推广“标准地+承诺制”试点改革,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区域评价全覆盖,建立土地指标动态调剂机制。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对高附加值、低能耗项目给予用地优惠,缩短项目落地周期。设立产业链融资专项基金,发行产业链链主及链上企业专项资金计划ABS,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订单贷”等产品。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比例补偿,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大电网、储能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能源供应韧性与调节能力。建立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和紧缺人才清单,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解决好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提升人才归属感。

以专业化建设锻造招商铁军。联合高校、智库、龙头企业建立省级招商培训基地,开展系统化、实战化培训。推行“招商保证金+绩效考核”制度,将招商人员薪酬与项目落地率、企业存活率、税收贡献等指标挂钩。建立“招商专员+项目经理”终身负责制,从项目接洽、签约到建设、投产、运营提供“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全球招商合作伙伴网络,开展委托招商、基金招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招商,对引荐优质项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用地指标奖励。

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制定全省招商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关中、陕北、陕南差异化发展方向。建立跨区域项目流转机制,对不适宜本地发展的项目,引荐至其他地市并给予税收分成。推广xx“飞地经济”经验,支持各市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模式,实现要素互补、利益共享。借鉴长三角“科创飞地”做法,在xx、xx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设立离岸孵化器,推动xx、xx企业在关中开展技术研发,成果回当地转化。建立xx都市圈产业税收转移、GDP核算、生态补偿等利益分配机制,对跨区域合作项目实行“产值分计、税收共享”。制定区域协同发展考核办法,将成效纳入地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