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xx年高校扩招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利益和幸福,还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如何推动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各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智联招聘围绕2024届毕业生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如下:
(一)就业偏好。一是偏好稳定职业。从期望就业的工作类型看,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xx.x%的毕业生希望进入国企工作,占比排第一;其次是国家机关,占比为xx.x%;期望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是xx.x%,而想进入民营企业的仅占xx.x%。二是偏好技术领域。从行业看,xx%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高端制造业,xx%的毕业生表示对高端制造业感兴趣,但因缺乏专业基础无法胜任相关工作。从岗位看,xx.x%的求职毕业生希望到技术岗位工作,占比在各岗位中排第一,高于20xx年的xx.x%。三是就业态度务实。近九成毕业生并不执着于“好工作”。仅xx.x%的毕业生坚定地追求“好工作”,认为必须一开始就找到好工作。数据表明,多数毕业生求职态度更加务实,认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二)就业行为。一是求职时间更早。调研显示,在2024届毕业生中,xx.x%的毕业生在20xx年开始找工作,高于20xx届毕业生提前一年找工作比例的xx.x%;36.9%的毕业生从2024年开始找工作。数据表明,2024届毕业生对求职的准备更加充足,愿意拿出更多时间寻找合适的工作。二是实习经历增加。从实习经历看,xx.x%的应届毕业生有过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xx.x%的应届毕业生有过一次实习经历,共计达xx.x%,高于xxxx年的xx.x%。可见,毕业生对实习经历作用的认可度有所上升。三是就业方向更灵活。调研显示,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例分别为xx.x%、xx.x%,高于20xx年的xx.x%、xx.x%,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上升。
---此处隐藏34570字,下载后查看---
四、推动新业态新就业工会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新业态群体工会组建,夯实组织基础。一是深入推进党建带工建工作。各级工会要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业态劳动者为重点,把工会组织建设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建立数据共享、联合发文等工作制度,推动实现服务阵地共建共享、关联业务融合通办、评优评先综合考量,力争实现工会组织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全覆盖。二是加大新业态劳动者入会力度。各级工会、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货运、网约车、快递、外卖配送等新业态重点平台企业及其分支、加盟机构全面建立工会组织。在新业态劳动者数量较少、行业区分度不明显的地区,普遍建立新业态领域综合性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工会。切实发挥“小三级”工会的兜底作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支持工会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楼宇商圈等建立区域性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工会,打通工作末梢,确保新业态劳动者入会工作全覆盖。
加大新业态工会经费支持力度,强化服务保障。各级工会、各新业态领域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帮助协调解决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的技能提升、就业服务、薪酬待遇、休息休假、医疗救助、心理关爱等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推进“会、站、家”一体化建设,联合开展“共享职工之家”“司机之家”等服务阵地建设,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建立健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专项经费向基层的倾斜力度,多渠道解决新业态劳动者经费保障不足问题,确保服务工作高效开展。
发挥工会组织阵地作用,提升服务效能。工会充分发挥户外劳动者驿站作用,持续规范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工作。针对新业态劳动者工作特点,进一步提升户外劳动者驿站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内容,健全配套措施,让驿站真正成为新业态劳动者的“温馨港湾”。市工人文化宫、市职工运动中心、“职工之家”等工会服务阵地免费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开放,为他们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强化工会组织的帮扶救助,精准解决困难。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带头,工会干部全员参与,深入新业态企业和劳动者群体,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掌握新业态劳动者的数量、分布情况,深入了解其主要诉求、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并将问题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为后续开展建会入会、维权服务等工作奠定基础。针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梳理问题清单和意见清单,分类施策,立即采取措施解决当下能够解决的;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整合多方资源推动解决需多部门协调配合解决的;加强源头参与,积极建言献策,逐步推动解决由于政策制度不健全导致一时难以解决的。及时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的困难职工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凡是符合工会帮扶条件的,全部纳入困难职工档案,通过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助学救助、意外致困职工家庭生活救助等进行重点帮扶救助,特别困难的“特事特办”,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帮助其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