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十五五”规划加紧谋划、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优势,正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今天,我们怀着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对合作的真挚期盼,隆重召开校地校企人才合作洽谈会,就是要搭建起人才、智力、技术、项目深度融合的桥梁,共同谱写校地校企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
一、把握时代脉搏,凝聚校地校企合作共识
(一)顺应时代潮流,激活人才合作“新引擎”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的特点。校地校企合作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通过整合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从科技革命的角度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产业的重大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只有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才能及时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应科技革命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从产业变革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地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产业发展输送急需的人才。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校地校企合作可以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此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也需要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校地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区域间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二)着眼区域竞争,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此处隐藏8543字,下载后查看---
(二)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强大合力
校地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制定专项政策、设立合作基金、举办对接活动等方式,为校地校企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高校要立足自身学科优势,深化产教融合,通过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建设、联合培养等途径,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企业要主动作为,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技术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研项目攻关和成果转化。各方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开展联席会议、互访交流,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同破解合作中的难点堵点,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校地校企合作走深走实。
(三)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校地校企人才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抓手,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我们要锚定“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位一体目标,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将合作任务细化为年度指标、季度节点、月度清单。建立“专班推进+台账管理”机制,明确牵头单位、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实行“红黄绿”三色督办,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同时,构建“日常督查+专项审计+第三方评估”监督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跟踪项目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堵点,对落实不力的单位约谈通报,对成效显著的典型经验广泛推广,以闭环管理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切实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人才资源优势和创新发展动能。
同志们,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在新时代背景下,校地校企合作不仅是集聚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校地校企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创新活力;地方与企业则提供实践平台和市场需求,三方协同合作,能够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创新生态。让我们以此次洽谈会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深化产学研用融合。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设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相信在校地校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能开创人才合作的新局面,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