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深入学习贯彻作风建设精神以优良作风引领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粒扣子”,是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和动员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作风建设深刻改变了中国。对于高校而言,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深入学习贯彻作风建设精神,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今天,我们围绕作风建设在高校治理中的实践路径,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

一、作风建设在高校治理中的特殊意义,构建风清气正育人环境

(一)八项规定是净化高校政治生态的“净化器”。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政治生态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风建设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通过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高校中存在的“重行政轻教学”“重考核轻实效”等不良倾向。某高校曾因过度追求行政化管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各类检查评比,教学科研精力被严重分散。自贯彻八项规定以来,该校精简会议文件60%,建立“教学科研服务直通车”机制,让教师真正回归育人主责主业。实践证明,只有以八项规定为抓手,持续整治“四风”问题,才能让高校回归学术本位、育人初心。

(二)八项规定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压舱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顶端,必须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典范。作风建设对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行为划出红线,有效遏制了高校招生、职称评审、资源分配等环节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现象。近年来,教育部通报的多起高校违规招生案例中,正是通过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及时斩断利益输送链条,保障了广大学子的受教育权利。这启示我们,只有将八项规定贯穿高校管理全过程,才能筑牢教育公平的堤坝,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八项规定是涵养校园文化的“营养液”。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清正廉洁的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作风建设所倡导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某“双一流”高校将八项规定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廉洁文化长廊”,开展“学术诚信宣誓”“师德故事分享”等活动,使廉洁自律意识深深扎根师生心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更培育了崇廉尚洁的品格,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处隐藏3183字,下载后查看---

(一)以务实作风破解发展难题。“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科建设中的“卡脖子”问题、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开展专题调研,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成果清单”闭环管理机制。某高校针对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的问题,打破院系壁垒,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正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以创新精神激发办学活力。作风建设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推进人事制度、考核评价、资源配置等领域创新。某“双一流”高校推行“长聘制”改革,赋予院系更大的用人自主权;建立“学科特区”,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吸引顶尖人才加盟。这些改革举措打破了体制机制障碍,为高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以育人成效检验建设成果。“双一流”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育人实效,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某高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建设“大思政”教育基地,让红色资源成为育人的鲜活教材。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才能确保“双一流”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同志们,作风建设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让我们以此次专题学习为契机,将八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作风建设,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争创一流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