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区属国企投资管理的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区属国企作为国企“神经末梢”,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近年来,面对当前经济内外部环境面临的挑战增加,我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但下行压力加大。在这个关键时期,国企加大投资活动,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的项目中,有利于保持国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活力,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为经济的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但同时,投资必然伴随风险,如何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最大程度上确保投资效果达到预期,需要国企建立完善高效的管理机制。

一、区属国企投资管理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经济体系逐渐完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投资行为作为国企重要的经营环节,在激烈角逐的市场环境中能有效地盘活资产,投资决策的成败,对企业未来经营成败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审计实践中发现,不良的投资行为不仅会导致资金成本高、风险变大,收益无法保障,从而造成国有资本流失。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减少企业坏账损失,增加收益,还可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国企廉政环境,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此处隐藏6152字,下载后查看---

四是内审补充监督力量。将内部审计开展的内部控制审计、外部要求的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汇聚成内外结合、相互补充的立体监督内控体系模式,更好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并最终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结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xx省内部审计条例》等文件的出台,健全企业内审机制,完善内审机构,积极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增值为目标的审计模式,增强业务审查评价业务活动控制的有效性,运用业务数据审查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情况。

(三)完善投资管理闭环体系,强化投后管理。

一是建立全面的投后管理体系。在股权投资完成后,国企应根据所投项目制定个性化指标并实施监控,防止出现“只投不管”现象;委派管理人员进驻被投企业,对重大事项在第一时间与投资方沟通、反馈;在对被投项目持续跟踪过程中,发现项目权益发生重大变动,财务数据持续恶化,改变投资款用途及其他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及时进行针对运营状况与目标差异较大的项目出具投后管理分析报告,必要时启动退出机制;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开展投资价值的评估,对长期亏损、无法实现投资目标的投资项目开展详细分析,并针对性解决方法,以确保投资的长期价值和回报。

二是强化投后赋能。国企作为投资方,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及能力,发挥国企担当,与企业共生发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或委派管理人员,共同探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确保投资项目与国企整体战略的协调和一致性。以服务赋能,包括加强党建引领、扩展融资渠道、优化治理结构等,为标的项目提供增值服务,创造价值,从而提高投资回报。

三是引入外部投后管理工具。当区属国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鉴于多元化产业的复杂性,因此内部投后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程度面临巨大挑战。可以引入专业的投后管理工具和技术,对于复杂的投资项目甚至可以聘请专业的投后团队,帮助国企更好地监控和评估投资项目的运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