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命题,更是国有企业坚守政治属性、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今天,我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从历史纵深、现实问题、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共同探讨如何以过硬作风护航国企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国企使命
(一)政治定位,从“小切口”破题的作风革命。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短短600余字,却成为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第一粒扣子”。总书记总书记强调,“八项规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徙木立信的重要举措,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直至真正化风成俗。”这一决策,体现了党中央以“小切口”破题、刀刃向内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勇气——从调研轻车简从到会风精简务实,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车轮上的腐败”,八项规定以雷霆之势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风气,重塑了党心民心。对国有企业而言,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本质是践行“国企姓党”的政治要求。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企的党员干部既是“经济细胞”的管理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违反八项规定不是“小节问题”,而是背离“两个维护”的政治偏差;改进作风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关乎国企改革发展方向的根本要求。唯有从政治高度对标对表,才能确保国企始终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二)核心内涵,“严”字贯穿的八项要求再解读。中央八项规定聚焦“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厉行勤俭节约”等具体要求,字字句句指向一个“严”字——严在细节、严在执行、严在长效。结合国企实际,我们需要在三个场景中深化理解,改进调查研究,国企领导干部下基层不能“走过场”,要带着问题进车间、入班组。比如在装备制造企业,调研应直奔生产线,聚焦技术瓶颈、工艺优化等实际问题,而非“拍照打卡”“层层陪同”;厉行勤俭节约,商务接待要严守“务实节俭”原则,杜绝超标准宴请、定制豪华礼品。某央企曾发生过因商务接待超标被通报的案例,教训深刻——每一分国有资产都必须用在刀刃上;规范权力运行,国企领导人员的履职待遇(如公车、办公用房)不是“身份象征”,而是工作保障。近年来,多地国企开展办公用房“挤牙膏”式整改,表面上“达标”,实则换个楼层“变相保留”,这正是对规定精神的曲解。
---此处隐藏4797字,下载后查看---
(二)做“务实担当”的表率,立足岗位建功。生产一线,践行“一线工作法”某汽车国企党员技术骨干驻厂三个月,蹲守总装车间,发现并解决23个工艺缺陷,推动新车故障率下降40%——这就是“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检验”的生动实践;经营管理,拒绝“办公室决策”某商贸国企领导班子每月开展“客户日”,亲自跑市场、访门店,根据终端反馈调整采购策略,当年库存周转率提升15%——用脚丈量市场,才能让决策更接地气。
(三)做“清正廉洁”的表率,守好纪律红线。严守“亲清”政商关系,某国企采购部制定“交往明白卡”,明确“可接受供应商的普通工作餐(人均不超过200元),但不得接受宴请;可收取宣传资料,但不得接受礼品礼金”——清晰界限让干部既敢“靠前服务”,又能“退后一步”;弘扬“勤俭办企”传统,某老工业基地国企发起“修旧利废”行动,党员带头修复废旧设备,一年节约成本300万元,更重要的是让“艰苦奋斗”的作风回归企业基因。
同志们,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稻草人”,而是带电的“高压线”;作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国企必须答好的“政治题”。当前,国企改革正处于“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过硬作风作保障——这作风,是面对国际竞争时“逢山开路”的闯劲,像航天国企那样,在核心技术攻关中不计名利、日夜奋战;这作风,是服务民生时“枝叶关情”的情怀,像能源国企那样,在保供稳价中冲锋在前、不计得失;这作风,是面对诱惑时“清正廉洁”的定力,像清廉国企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那样,守住底线、不碰红线。
让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八项规定要求融入国企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让“务实、清廉、担当”成为国企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时代“二次创业”中,续写国企“顶梁柱”的新荣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交出一份作风过硬的“国企答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