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更新时间: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首要内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总书记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

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是“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被提及,令人耳目一新。紧接着,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处隐藏3654字,下载后查看---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要着重从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以及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强化人才支撑,培育创新型人才。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质生产力所有组成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为优先的位置。一是要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加快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要加大对中西部和乡村学校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教育事业,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平等地享受较为优质的教育。同时,在基础教育环节,要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部署,把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周期各环节。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动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适时调整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推进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一批既掌握前沿技术又了解现实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持续推动更高水平人才建设。三是要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要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打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壁垒,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弥补基础创新和产品开发之间的空白地带,不断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以多种形式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新突破。因此必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优势,整合分散的力量,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的集智攻关,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引领未来的重大前沿技术。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科技型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往往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重优势,更加具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条件。因此要加大对科技型骨干企业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力度,特别是降低民营科技型骨干企业重大创新的研发成本和技术风险,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超前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三是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环节的补贴力度,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商业潜力的科技企业。同时,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中小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构建与其相匹配的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开拓科创金融新赛道、新空间,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目前,各地均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地方产业规划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地区产业发展优势相结合,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效能,推动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反哺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去决定产业发展的最终方向。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组织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同时要提高对前沿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成果转化率,为大国博弈培育竞争新优势。三是要推动金融创新,加快构建多元融资体系,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企业初创时期,应充分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推动结构债券工具、并购支付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金融工具等创新产品持续扩容,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新兴领域打造更加多样化的特色融资产品。

(四)破除制度性堵点,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当前,各地在实践中仍存在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破除制度性堵点,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要实行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开放倒逼各领域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方位保障。要以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全球发展,通过开放不断完善自身的规则与制度体系,破除制度性堵点,形成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外优质资源,促进商品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充分自由流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现代产权制度,助力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特别是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一视同仁给予各种所有制企业政策、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及时制止恶意造谣中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侵权行为,让民营企业家形成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激发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原始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三是要营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要赋予企业创新更大自主权,加快形成“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