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探析报告

更新时间: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①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或信仰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具有引领前进方向、维护政治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政党形象等重大作用。因此,深入探析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演进历程,对于更好地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其发展规律、加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演进历程

只有搞清楚党的意识形态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发展规律,才能加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不断引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演进历程

1.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形成时期(1921年至1978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艰难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党的初创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曲折发展中有了一定的进展,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理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成功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1930年,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党在理论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独创性经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标志着革命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此处隐藏8225字,下载后查看---

再次,打造理论宣讲大舞台。一是巩固提升传统阵地。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阵地受到极大挑战。为此,新时代要从广大受众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推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使之更加贴近受众。加强和改进党校、行政学院、党报党刊等传统舆论阵地建设,打造理论宣讲的孵化器和示范点,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最强音。二是抢占网络新媒体舆论阵地。要增强阵地意识,牢牢把住战略主动权,科学把握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净化网络空间,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牢牢占领舆论主阵地。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塑造力。

最后,加强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通俗化语言,通过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讲和普及。因此,应造就一支思想政治强、学术功底扎实、善于运用网络媒体、生活化语言,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的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人民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人才,选拔有理论基础和宣讲能力的理论宣讲人才;构建一支政治性强、理论性高、学术性好、创新性优的理论师资队伍,确保党的理论教育的传承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①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党的百年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②“中国GCD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③为此,一方面,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百年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两个巩固”。因此,应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伟大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当今世界、研究理论问题、解决现实难题;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有效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坚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次,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政治保障。一是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意识形态、媒体姓“党”,认真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政同责、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理直气壮管导向,守土负责管阵地,严字当头管队伍,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三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实现“两个巩固”。二是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党员领导干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示范者、领头雁。因此,应从学习力、思考力、判断力、创新力、表达力等方面来加强,使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

最后,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五大基础”。一是巩固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既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又受制于经济基础。为此,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着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二是培厚文化基础。意识形态属于文化范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涵养。因此,应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借鉴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夯实合法基础。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因此,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体化推进“五大建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基于民心的意识形态认同信仰体系,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四是筑牢组织基础。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是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组织基础。因此,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责任明确、管理科学、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④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司法机关、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媒体、国有企业等意识形态工作机构,构建党委(党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意识形态治理模式。⑤五是构筑制度基础。制度是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以制度为最大优势,加强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长效机制,为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提供根本、持久、稳定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