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站在江畔会议中心的讲台前,窗外的望江春水正奔涌东流,岸边新栽的垂柳在晨光中舒展枝条。三年前初到望江时,我曾在这块土地丈量过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如今乡村振兴的蓝图已化为阡陌间的连片果园、标准化厂房里的机械轰鸣。今天,当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回望与同志们共同奋斗的1700多个日夜,胸中既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慰,更饱含"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情。
一、党建领航聚民心:以红色基因激活发展动能记得2021年寒冬走访大湾村时,老党员张德贵在漏风的土坯房里擦拭"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场景令我震撼。这枚闪耀的徽章,成为我们重构基层党建体系的起点。我们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在23个村(社区)打造党群服务综合体,创新"田间党课""车间微党校"等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浸润群众心田。
---此处隐藏1983字,下载后查看---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我们打造"智慧望江"管理平台,整合党建、政务、产业等12个模块,实现"一网统管"。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云端议事厅"的创新实践,在外务工人员通过手机就能参与村务决策,这种"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模式,让基层民主焕发新的生机。
同志们!站在临别之际回望,最难忘的是晨光熹微时丈量土地的足迹,是暮色四合时倾听民声的温度,是攻坚克难时同志们坚毅的眼神。这些点滴汇聚成望江镇三年GDP年均增长9.2%的发展曲线,转化为群众满意度从82%跃升至95%的幸福指数。正如xxx强调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共同书写的这份答卷,必将铭刻在望江发展的历史丰碑上。
此去经年,无论身在何处,望江的万家灯火永远是我心中的明灯。最后,以郑板桥《竹石》与诸君共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愿我们永远保持这种扎根大地、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荣光!
谢谢大家!
(声明:文章中涉及的地名、村名、人名均为执笔者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