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X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锚定“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省级乡村振兴样板县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三大目标,围绕工业主导型、生态功能型发展定位,立足X实际,出台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持之以恒积蓄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普惠共享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项目投资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明显提升。突出发展为要,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县域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全县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全县实施重大项目251项,向上争取资金22.6亿元。与“十三五”末相比,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18亿元、增长2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8亿元、增长3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640元、19794元,分别增长10%和15.1%.2024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30.5亿元、增长12.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765元、21280元,分别增长5.5%、7.5%,全县经济运行呈现出向上向好、稳中有进态势。
(二)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突出特色引领,加快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2.98万亩,全县粮播面积保持在72万亩以上。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深度延伸,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创建,X奶绵羊、X辣椒、海量陇丰蔬菜加工等10个特色农业产业园区质效齐增。整县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高原夏菜产业园、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新希望万头奶牛场、天康核心种猪场、丝路之光牛羊肉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运,累计建成冷链贮藏设施114万立方米,年加工外销蔬菜产品80万吨以上,饲草料综合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12万吨,特色奶绵羊群体规模达4.7万只。全县累计培育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40家,“X胡萝卜”“X绵羊生乳”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X农牧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X镇产业强镇项目深入推进,X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园区建设加力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突出工业强县,深入实施园区提质扩容行动,X工业园与河西堡工业园聚合发展,总规划面积达38.79平方公里,园区智慧服务中心、中水利用、特勤消防站、危化品停车场等补短板项目建成投运,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统一供气全面覆盖,被认定为全国农药产能重点园区、全省二级化工园区,为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盘活闲置企业1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培育壮大精细化大化工、集群式新能源、全降解新材料等6个县域主导产业链,全县精细化工产能达10万吨、化肥产能达350万吨,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达182万千瓦,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24年,全县主导产业链产值达175亿元、同比增长39%。
(四)文旅商贸势头良好,三产活力加速释放。突出旅游兴县,持续开展“大美X天天游”文旅活动,启动运营游客服务中心,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5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汉明历史文化长廊、X“卍”字灯城、圣容泉瀑布、南坝花果山乡村旅游基地等特色旅游景点百花齐放,累计建成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2个,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23年,全县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速分别增长180.69%和199.41%。今年十一“期间,借X钟鼓楼修缮竣工之际,开展走进X钟鼓楼”探秘X历史共话X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系列活动,接待省内外游客1万余人次,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深入拓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农超对接、加工体验、同城配送等销售渠道,X、X综合服务区建成投运,成功创建全省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1亿元,同比增长4%。
---此处隐藏5519字,下载后查看---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产业发展新活力。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一要精准招商强链条。纵深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重点围绕高品质菜草畜、精细化大化工、集群式新能源、全降解新材料、有色金属冶炼、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主导产业,系统谋划布局产业链,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精准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高原夏菜、乳制品等上下游精深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提升。持续深化地企联合招商,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突出小分队招商,利用节会招商,实施以商招商,推行网络招商,创新PPP招商、牌照招商等模式,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二要精心服务抓落地。健全完善全程服务机制,落实好清单管理、领导包抓和服务专员工作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天候服务,及时掌握从项目立项到开工、投产等全过程进展情况,主动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妈妈式”服务,加快推动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建设。三要精细承接促协同。实施承接产业转移招商突破行动,建立与中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大力引进中东部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全降解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促进产业协同互补发展。全力打造集群式新能源产业链,有序推进X县“十四五”第二批新能源光伏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纵深发展。
(五)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立足产业链发展的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本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加强柔性引才,探索人才“县引企用”,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用工需求,加大订单式培训力度,提升县域专业技术人才自给率。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尊重人才、使用人才、选贤任能的良好氛围。二要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深入推进省市县科技部门会商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同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入融合。深化县企科技合作,鼓励引导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创新联合体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产学研用平台,积极承接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布局建设,引导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方式,领办、创办、协办一批科技型企业。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省级创新型县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企业和市场精准对接,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加速转移转化。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联手省内外成果交易平台同县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络联通,建立合作对接平台,促进省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来永转移转化。
(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要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发展能级,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保障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就近落户,提高县城人口集聚能力。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六融一体”,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积极探索打破城乡界限的有效路径,因地制宜推动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重点镇、中心村延伸覆盖,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城镇医疗教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商贸设施改造提升,支持乡镇商贸设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高质量建成全省“十四五”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二要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振兴支撑乡村振兴,以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巩固扶贫产业薄弱环节,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推广“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等行动和兴业带富、培根铸魂、强基固本等工程,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努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X样板”。三要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共富车间”“共富工坊”,健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体系,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行动,加快发展高原夏菜、优质饲草、肉羊、奶绵羊、养殖及精深加工等多元富民产业,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着力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整县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建立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带镇(乡)、带村协同发展新路径,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强产业增收能力。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富民行动,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统筹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七)纵深推进改革创新,赋能县域经济发展。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产业升级、人口聚集、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国资国企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资国企整体功能和经营效益。持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等特色改革,着力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增活力。二要着力破解融资难题。结合县域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包装一批支撑县城发展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政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充分运用“债贷结合”等途径,做好项目后续配套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大力推行“政银担”“助保贷”“互助贷”“信易贷”“税务贷”,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惠企专项服务,建立民营企业支持政策“免审即享”机制,推广承诺办理、区域评估、容缺受理、代办服务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秒批秒办”等成果,落实市县工业企业规下转规上奖励办法、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精准有效支持县域民营企业发展。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常态化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工作,及时解决发展面临问题。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县级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改进企业治理结构。
(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强县域行动保障。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营商环境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一要持续提升服务效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以更大力度减层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大力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勘验、全程代办等帮办服务,力求做到“时限极短、事项极少、流程极简、效果极好”,让“绿色通道”更加畅通无阻。二要持续加力数字赋能。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优化网办系统,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地生根。三要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建立以包容创新、审慎执法为理念的市场监管制度,按照权责对等、权责一致和“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深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全面推行柔性执法,扩大“两轻一免”执法清单,提高精准监管力度,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安商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