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各种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缺乏生源。因计划生育、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以及农村教育质量差等多种原因,大量农村适龄小孩都涌向城区就读,导致城里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学校生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出现恶性循环的状况。如南康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个学生,仍在开课。有些村因生源少,村小只有一个复式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上课。
2、师资薄弱。一是教师数量不够。甚至有些完小,也只有2到3名老师。6个年级6个班,老师只有采取复式教学轮流给几个班的同学上课。二是教师专业不突出。许多老师都是全能的,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音乐、体育和美术,每门课都是业余水平,至于英语教学,偏远的山区小学几乎为零。三是能扎根农村教学的年轻教师特别少。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低,工作、生活环境差,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且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农村年轻教师嫁娶问题非常突出。
3、网点设置不合理。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有些乡镇只有一所完全学校。几个村合并设立一所完小的现象到处都是,有些小孩要走十几二十里山路到学校上课,很多学校不设寄宿,上学难的现象很大程度存在。
---此处隐藏1295字,下载后查看---
要改变农村教育滞后的现状,关键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要让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要政府、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各个层面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我认为地方政府主要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1、撤并网点,整合教育资源。一是大力实施移民工程,对偏远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加速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心村、小城镇建设。二是对生源少,人口较分散的村可依据就读半径,集中有关资源设立区域性中心就读网点(学校),可几个村设置一个完小,对生源较多、较偏远的村设教学点。三是教师编制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根据各个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增设一定比例的机动编制或附加编制,优先配齐农村合格专任教师。
2、加大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一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二是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将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所需经费纳入政府预算,设立农村中小学校舍及教学基础设施设备改造专项资金,并将其列入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与精准扶贫工作同部署、同考核。三是改进农村教学基本环境。改善农村校舍、课桌椅,完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房等,为农村学校配齐各项文化娱乐设施,改善农村教师住房、交通等生活环境和条件。
3、制定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一是大幅提高农村教师津贴,逐步实现同等学历、同等职级的农村教师经济收入明显比城区教师高的目标。教师队伍各类评优评先、xx升xx级等指标向农村教师倾斜,且把有农村任教资历作为评优评先、xx升xx级的条件之一,鼓励教师安心农村教学。二是定向招收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并设置合理的服务年限。三是回聘有经验的退休老师到农村任教,提倡城区教师必须从农村教师队伍中选聘,实现教师队伍的有序流动。四是加强农村在职教师的再培训,注重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4、营造环境,引导学生回流农村学校就读。一是取消择校的政策,加大推进均衡教育制度建设。义务教育严格实行就近入学,杜绝人情生和关系生,减轻城区学校压力,确保农村生源。二是加大对农村学生的扶持力度。如:政府出资统一为农村学生配置校服,提升农村学生的仪表形象;提高农村贫困学生的补助标准;加大农村学生的奖励力度等等。三是县乡财政补助引导拉动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教育事业。如: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机构健康发展,支持设立托管机构,解决留守儿童、偏远山区儿童的课余学习、生活问题;支持开放农村学生接送服务,保障学生交通安全;打造“营养午餐”工程,解决贫困农村学生、偏远山区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午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