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小区位于xx区,现有电动自行车609台。为了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物业在小区几栋的架空层设了充电桩,其中北区6组,南区2组,每组可充1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费用为一元三小时。xx年,社区通过前期和业主沟通,针对小区业主关注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将当年的惠民资金用于在小区建了一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棚,可同时满足70台车的充电需求,部分解决了小区业主车辆停放及充电问题。xx年社区计划再建一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棚,遭到一部分业主的反对。
二、存在的问题
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存放难问题依旧存在。基于安全考虑,小区架空层的充电桩将陆续拆除,目前小区内仅有一个集中充电棚,不能满足整个小区车主的需求。同时由于小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存放问题的矛盾也很突出。
部分业主的安全意识淡薄。一些业主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楼道、门厅内、楼梯内等公共区域,对居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严重隐患。小区还存在电动自行车“登门入户”、占用楼道充电、飞线充电等现象,给居民带来隐患。
---此处隐藏1034字,下载后查看---
结合微调研情况,就如何解决小区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强电动车停放和充电的管理。对于新建的住宅小区,按照相关规定同步设置电动自行车棚和智能充电控制设施。已建成小区增建电动车停车棚,为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停放设置合理区域。此外,可利用科技手段在电梯内加装预警装置,做到人防技防双结合。
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动自行车的消防安全宣传,利用AAA群、AAA公众号和张贴宣传画、开设宣传栏等方式,让广大居民真正了解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的危险性,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三是多方协同联动高效推进。社区、物业安排人员定期巡查违规停放及充电行为,发现问题立马整改;消防加强对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的监管与管控力度;住建不定期对居民小区进行现场检查;对电动自行车进楼以及私改电动自行车等行为,应当明确相关监管主体,进行纠正和处罚;消防、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专项整治行动,限期整改;各级人大常委会针对电动自行车治理问题,通过“小快灵”立法、“小切口”监督,更好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多方联动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强化源头管控。严把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关,对电动自行车质量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为居民设立安全、可靠的充电电源,从源头上消除火灾安全隐患,解除业主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