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人员来说,准确把握各项政策,是开展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从事审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做好分析性复核审计的先决条件。分析性复核审计是从整体上、大局上、趋势上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和落实有关政策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和判断,不熟悉相关政策,不能准确把握相关政策内容,是无法开展分析性复核审计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自觉做到三点:一是提高学习政策的自觉性;二是提高运用政策的能力;三是提高落实政策的水平。
二、准确把握重点
一是抓大放小。开展分析性复核审计要瞄准被审计单位重大建设项目或数额较大的财务收支项目,对资金运行和效益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和判断,做出初步的审计结论。对那些小项目或数额较小的财务收支项目进行审计,则不宜采用分析性复核的审计方法。
二是抓整放零。要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分析性复核审计,得出整体上的审计结果。如对某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审计,则只需对该企业购销凭证进行数据核算、比对和乘减,看其盈亏状况,依据盈亏情况就能从整体上对该企业经营状况做出概要性结论,而对被审计企业辅助性生产或内部服务、零散性经营情况则可以不予审计。
---此处隐藏1463字,下载后查看---
四、准确把握节点
一是准确把握审前调查了解。审前调查了解是否扎实,对情况了解是否全面,掌握的材料是否真实,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因此,采用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必须把审前调查了解这个环节上的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审计人员不仅要到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还要深入下属单位或有关经济往来的单位进行情况调查,充分掌握有关材料,全面了解情况,为制定审计方案,开展审计活动打好基础。
二是准确地把握审计方案制订环节点。要注意突出特点。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案应有区别于其他审计方案的自身特点,体现在时间安排的紧凑性、审计手段的特殊性、材料获取透径的多样性和人员分工的合理性。审计方案既要严密可行,又要适用于分析性复核的审计工作方法,有效地为审计活动服务。要注意时间安排。使用分析性复核进行审计的项目一般来说要求时间紧,时间跨度小。方案在时间安排上,各项工作的安排要紧凑,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要注意审计重点。要认真分析研究审前调查情况和掌握的资料,明确重点任务和重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在方案中确定重点,节约人力和时间,取得最大化的审计成果。要注意合理分工。采用分析性复核法的项目时间紧、任务急的特点要求我们在人员分配上统筹安排,合理配置,使参加审计每个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准确把握审计材料的收集环节点。分析性复核审计要求收集的材料全面,数据准确,证据有效。因此,在收集材料时,要认真核对,扎实做好审计台账和审计日记。对那些边缘性和关联度不高的材料,要注意取舍,防止选取材料不当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准确性。材料选取要紧密围绕审计重点内容展开,力求材料真实可靠,数据准确完整,为做出审计结论提供有效依据。要从多种途径、采取多形式收集资料,主要方法有调阅财务档案、调阅银行对账单、调阅单位年度工作总结及有关会议记录,访谈相关人员,到有经济往来的单位进行调查核对等。
四是准确地把握审计结论的环节点。要认真研究材料。在详细审阅、反复核对、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敏锐地抓住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得出准确的结论。分析研究材料可采取比率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平行分析法等方式,透彻分析,找准问题。要集思广益。做审计结论时,要调动审计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参加每位组员深入思考问题,认真参加讨论,积极提出审计结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复核。做出审计结论在正式成文之前,都要反复认真地进行核对求证,着重在结论政策性、准确性、针对性上进行复核,防止审计结论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