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XX区科技创新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XX区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动能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不断融合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300家,有望连续8年保持全国区县第一,其中包含27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0家单项冠军企业;建成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平台总数达741家,市级以上平台占比80%。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空天技术、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新质力量不断释放,形成1-2个500亿级新兴产业。R&D研发经费为177.6亿元,总量全市第三,研发投入强度3.41%,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比约97%,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地位更加显著。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紧扣中心大局、紧盯重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总书记对广东、XX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做到落实政治要件不等不靠、不打折扣,全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专题学习26次。二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全年以“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及集中学习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139次,召开党员大会17次、支委会24次、党员干部及党员讲党课13次、主题党日47次。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压实党建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强化组织建设,创新政企党委协作机制。着力建设新材料、空天技术产业链党委,深入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链聚链成势的“红色动能”。发挥产业链党委组织优势,吸纳200多家新材料、空天技术产业等领域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集聚亚太星通、乾行达、瑞华泰等行业领军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集聚带动作用,促进“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资源对接、党建咨询、招商引资、政策解读等活动10余场。

(二)建设赋能企业高水平创新发展的平台体系。打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平台矩阵,加速创新资源集聚、要素整合,构建政府主导型、高校引领型、市场带动型等平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技术开放、创新协同、成果转移转化。一是搭建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结合产业特色、技术赛道、市场需求,建设目标明确、功能差异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新增6家国家级平台,依托鹏鼎控股、拓邦股份、航盛电子等重点企业累计建成1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引导557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梯次发展,加快提升企业研发强度,增强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领域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效率。发挥世界500强企业、央企、“链主型”企业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支持华为技术、万华化学、中煤集团等领军企业建成7家战略级平台,推动在XX布局全球研发创新中心,赋能XX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资源综合体功能,推动香港中文大学(XX)、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联合区内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全力促进天冬聚脲高分子材料、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氮化镓应用等技术加速应用落地。其中,欣旺达与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承担“面向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的复合相变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产学研合作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三是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围绕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装备与仪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集群,聚焦企业技术验证、中试熟化及二次开发试验、试生产等需求,建成前海深港等18家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企业规模生产开展中间试验、工艺验证、试生产等公共服务。支持电子材料院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超100台,服务骏鼎达、普瑞赛思等120多家科技企业,降低企业研发创新成本。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攻关水平,形成企业梯队培育、经济平稳增长的企业引领发展格局。一是开展差异化服务打造企业成长梯队。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高企业—规上国高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百强企业”企业成长路径,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企业服务方案。对科技中小、规下国高企业发展需求,引导银行提供科技信贷优惠,减轻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助力稳企兴企保运营。对近两年营收2000万-4亿元、营收增幅20%、研发投入5%以上的高成长国高企业,以及营收在1500万-2000万之间的潜力规上国高企业,重点在知识产权、产业链配套、产能扩大、人才培育、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才专引,招引84名科技人才就业创业,为企业加速发展和价值提升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常态化举办技术供需交流会30场以上,帮助格林美、恒运昌等企业荣获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资质,助力企业加快成长。预计全年国高总数突破7300家、科技中小型企业突破6300家。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研发攻关带动作用。分行业建立技术攻关项目库,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引导行业重点企业主动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网络与通信、低空经济与空天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全年承担市级以上攻关任务20项以上。通过柔性引才方式支持震兑工业智能、墨影科技等科技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协同开展技术攻关项目,鼓励钧雷光电、吉阳智能等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新技术突破、新产品研发、新人才引进、新市场开拓。鼓励企业发布展示优秀科技成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推动企业技术成果获评省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6项、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市科学技术奖19项,其中市长奖2项、科技进步奖11项、专利奖5项、标准奖1项,XX成为独揽市长奖的行政区。三是增强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动能。按照“三个一”“105N”等企业走访服务模式,对155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实施“一对一”上门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诉求,重点解决中电建华东院、苏试宜特、深能环保等企业经营在用地用房、人才引进、业务承接等方面的发展诉求,促成华测检测、银宝山新、英飞源等100家企业达成供需合作意向,形成营收增量超亿元。鼓励“两业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面向全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推动欣旺达子公司普瑞赛思建成电池检测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服务业企业“单点突破”扩展业务领域,引导华测检测加快布局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空天等新兴检验检测业务,拓宽营收渠道。制定专项政策从基础设施布局、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企业资质提升、设备更新等方面推动科技服务业行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集聚示范区。

---此处隐藏5326字,下载后查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的“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围绕广东省建设创新强省、XX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部署,XX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XX制造业优势和特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引领区。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创新网络。一是构建多层次的研发投入体系。支持营收5亿元的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研发,推动培育创新能力强、引领效应好的标杆企业。支持营收1亿-5亿元范围的专精特新企业,鼓励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推动在技术改造、新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引导营收较少或未开展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支持企业对接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横向研发项目,激励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比例不低于95%。二是支持各类科技企业设立创新平台。支持世界500强、央企以及链主企业设立的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发挥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华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围绕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大模型、智能算法等联创项目,支持中煤(XX)研究院、万华XX研究院,在煤基功能碳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细分领域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等,力争建设5个以上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围绕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装备与仪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集群,聚焦企业技术验证、中试熟化及二次开发试验、试生产等需求,支持创维、前海深港等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企业规模生产开展中间试验、工艺验证、试生产等公共服务,力争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达20家。支持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目标明晰、功能层级差异化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鹏鼎、拓邦股份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力争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数量达15家。到2025年,各类创新平台数量达750家。三是引导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着力围绕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科学仪器、医疗器械等产业链的堵点或卡点问题,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技术短板。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各主体相互协同的跨学科跨领域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围绕技术瓶颈和特殊技术难题“发榜”,高校、科研院所“揭榜”,建立联合式、订单式技术攻关新模式。强化市区联动效能,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研发攻关项目,探索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技术攻关机制,支持熟悉市场的科技企业、制定政策的政府部门,结合XX发展特点开展项目“选题”,引导市级“定题”,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联动攻关机制。力争2025年,开展各类技术攻关项目数量20项以上。

(二)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制。一是支持高价值成果挖掘和验证转化。发挥创维车载超高清显示总成中试基地等平台资源优势,鼓励对技术经理人等转化人才的聘用、培养和激励,支持其结合XX产业特点,重点挖掘和评估高价值成果和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成果筛选与培育、价值评估、知识产权布局与运营、供需对接、技术交易、合作交流、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对具有高价值专利或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阶段,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参与概念验证、中小试等环节的资源投入,加快科研成果样机化、工程化、产品化,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开展验证并转化落地。到2025年,建成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10家。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共用协同机制。引导欣旺达、鹏鼎控股、立讯精密、洲明科技、创鑫激光等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创新资源,通过股权投资、渠道共用、要素开放等方式带动科技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生态,加速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意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鼓励电子材料院、南方工研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华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中煤(XX)研究院、海大研究院等战略级产业创新平台,对外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工艺验证、检测认证和试生产,加快带动科技中小企业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和迭代应用,力争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00台以上。三是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试验推广。支持在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组织实施应用场景与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企业先进技术迭代更新和应用推广。

(三)建立企业发展、集群集聚的融合创新发展格局。一是引导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发展。强化市区联动,推动潜力企业获得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投资,引导商业银行提供科技信贷优惠。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才专引,积极推介概念验证、中试基地等平台资源,组织常态化技术供需交流会,提升中小企业产业发展规模,力争发动1000家企业向国高迈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用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财政补助等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在知识产权绿色通道、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开放政府应用场景、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产品应用体验展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发明专利、高水平人才团队和市场认可的新技术新产品,力争100家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化、200家企业向高成长企业跃升。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带动集群集聚发展。支持欣旺达、创鑫激光、兆威机电、瑞华泰、亚太星通、星际荣耀等集群龙头企业,发挥自身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吸引上下游企业融入产业链,扩展产业集群规模、整合集群技术实力、提升内部协作效率、降低产业链管理成本,力争打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四是构建各类产业集群梯次发展格局。全力构建优势产业品牌发展、新兴产业全面发力、未来产业有序布局的发展梯度。探索以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加快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集聚,推动补链、延链、强链,赋能产业高质高效发展,重点招引星河动力大型重载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智能制造基地、耕宇牧星“一站式”卫星超级制造工厂及空天信息应用旗舰中心、四维测绘华南总部、追觅科技、灵巧手等空天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项目落地。完善集群产业政策体系,尽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产业等专项政策出台,提供全链条发展支撑要素,推动潜力集群创新能级新跃升。强化市区联动,用好新材料、空天技术产业等产业专项基金的产业赋能作用,引导投资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加速孵化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提升XX产业集群全市品牌影响力。

(四)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支撑发展体系。一是优化科技金融发展效能。开展人工智能、新材料、空天技术等集群基金投资服务,助力一大批优质产业项目发展,推动孵化培育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提升集群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二是引育专业化的创新人才团队。聚焦产业链重点技术领域,加速高水平科研人才集聚。通过“人才+团队+项目”模式,以高端人才链整合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三是完善产业园区空间资源。整合140家科技桃花源创新空间资源,为重大投资项目招引、中小企业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等提供全方位的空间保障服务,实现好项目一定有空间可落。四是开展综合性科技品牌活动。高质量举办“科创XX”、创新创业大赛、高交会等科技服务活动,加快XX创新资源要素流通融合,服务初创企业安心发展成长,提升中大型企业市场竞争力。五是举办专业化的集群创新活动。发挥腾讯、华为等领军企业的行业风向标和资源整合作用,办好腾讯生态大会、华为生态大会、医疗器械展、人工智能大会等具有专业性的全球展会或论坛,加快提升引领和推动XX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六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区科技馆品牌效应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加快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以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