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概况。2001年前分别建立雷波县人事局和雷波县劳动局,2001年12月建立雷波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11年4月,更名为雷波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现有二级局、直属事业单位、(股)室15个,分别为雷波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雷波县就业服务管理局、雷波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服务中心、雷波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服务中心、雷波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雷波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雷波县人力资源培训中心、雷波县农民工服务保障中心、劳动保障监察股、人力资源仲裁管理股、工资福利与退休股、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股、社会保险和职业能力建设股、农民工工作股、办公室。全局现有在职职工65人。

(二)工资福利及退休管理。2022年以来,人社局认真履行人事工资政策,把握工资审批的原则和规定,保障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高标准完成了2022年正常晋升薪资审批工作。高效率完成了事业单位工资常规业务审批工作和2022年基本工资调标审批工作,办理退休人员审批退休47人,抚恤、遗属39人。

(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根据全县编制空缺情况和用人单位需要,2022年发布人事招考公招公告7次,其中考核招聘3次,公开考试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次,组织县内考调3次。2022年共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35名;流动人员127名,其中调出县外92名,调入县内23名,县内流动896名(含机改人员流动),辞聘17人。2022年申报完成度表彰项目一个(雷波县森林草原防灭火先进集体30个和先进个人100名),创建保留示范活动一个(雷波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2022年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定9名。选派8名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宜宾顶岗培养。选派5名技术人员前往宁波跟班学习。培养考察学术带头人3名,后备人选1名。对2021年度的668名事业单位考核优秀人员进行嘉奖,并发放一次性奖金共计100.2万元。完成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人员入轨113名,职员等级晋升46名。监督指导工程系列初评委、教师系列初评委、中评委;共审批初级资格172名,中级164名。定期开展“双定向”职称申报34名和双定向确认6名,确认高级教师1名,一级教师3名,二级、三级教师11名,初级教练员1名。定时收集汇总职称晋升材料,完善700多人次事业人员岗位晋升,完成四川省人事管理系统业务审核5000余条。

---此处隐藏681字,下载后查看---

(四)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县人社局着力强化工作机制,依法规范仲裁行为,从规范调解仲裁办案行为入手,针对案件处理各个环节,先后贯彻实施了《劳动人事争议办案制度》《仲裁风险告知制度》《裁审衔接制度》等20余个仲裁工作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规范办案行为,确保公正仲裁。2022年,县仲院共接待来电、来访400余人次,为50余户用人单位、200余名职工提供了劳动人事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劳动用工管理的宣传、解释、咨询、指导。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36件,涉及职工136人,已审结136件,结案率达83%,调解成功15件,撤回仲裁申请8件,撤调解成功率达17%。涉案经济标的1150.5万余元,裁决414.3万余元,调解261.7万余元。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切实促进了全县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发展,获得广大群众好评。2022年,秉着为民工讨薪要回血汗钱的精神,对县境内30家用工单位进行了劳动用工检查;受理并处理了各类农民工欠薪案件64件,涉及农民工3700余人,欠薪金额6500余万元,并成立了由公安、法院、检察院和人社组建的执法专案工作组,采取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不定期进行劳动用工检查,将欠薪问题控制和扼杀在萌芽中,有效避免了新欠薪案件的产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2022年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罪案件2起,涉及拖欠金额120余万元,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的2家单位涉案4人,对于那些敢于吃农民工“血汗钱”践踏法律红线的不法分子产生极大的震慑。查处使用童工企业3家,做出行政处罚罚款8万元。认真落实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截至年底,共收缴139家企业1905万元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对已经竣工验收并公示完成支付农民工工资的企业退还了376万元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累计剩余1278万元。2022年实行备案制缴存民工工资17个项目,共计154.42万元。已解付4个项目21.5万元。有序开展劳务派遣机构经营情况专项检查和核验工作,2022年,共接收申报工伤案件175件,受理工伤认定167起,不予受理1起,不予认定3起,撤回申请4起,作出工伤认定162起,劳动能力鉴定80人。认真落实“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全县符合享受2022年春季、秋季学期生活补助资金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技工)学生共计61人的资格确认、公示后发放生活补助金,积极走访、调研、帮助两家升规入统企业完成2022年度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营业收入和工资总额增速。对各单位符合单位补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人员进行了审批,落实落细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与县就业局共同对64个创业实体进行考察,督促建筑、交通、水利施工企业按工程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五)就业创业。按照全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统一安排,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全面聚焦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主线,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全力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确保全县就业大局总体稳定。2022年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1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8%,严控在4.0%以内。全年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04人104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笔550万元。2022年为2家见习基地的6名见习青年发放见习补贴5.63万元。为96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补贴614625.53元,开发538个农村公益性岗位,共安置564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全年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3226850元。开设各项职业技能培训班40个,共培训1856人。2022年为111家企业的3206名职工发放援企稳岗补贴1563068元;为4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4.5万元,代缴医保22人6.17万元;为24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48070元;为95名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发放临时补贴共计2789元;为7名企业参保职工发放技能提升补贴共计9500元,为3家企业10名职工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贴5000元;为9家企业30名职工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30000元。2022年依托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24场次,发布就业招聘岗位2.5万余个,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7567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90%,其中脱贫劳动力2132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983.87%,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5.1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1.95%,其中已脱贫劳动力劳务经济收入4.061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07.20%,点对点向浙江宁波和宜宾翠屏分别输出542人、88人,完成专项输出目标任务的180.67%、220%。深入省内外农民工集中地,发放就业扶持政策和农民工服务平台推广运用宣传材料20000份、《农民工疫情防控指南》资料1500余份;通过打电话或依托省外工作站慰问未返乡农民工0.5万人,发放慰问金、慰问品3.21万元。

(六)社会保障。截至2022年年底,全县各险种的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902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16043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2215人、工伤保险20812人、失业保险11188人。2022年6月,发放机关事业单位退休(2014年10月—2021年12月)一次性补贴695人,共计3126.04776万元。2022年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发放35人合计82.89万元,发放医疗费49人合计77.27万元,伙食补助费2.1万元,一次性伤残补助金36人合计118.63万元,劳动能力鉴定费0.8万元,一次性医疗补助金18人合计72.26万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4人合计379.29万元,丧葬补助金15.59万元。2022年被征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总计1677人。按照州政府《关于印发2022年全州26件民生实事目标任务资金分解和进度安排表的通知》文件要求,2022年按100元/人/年档次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员、重症残疾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785万人,落实代缴资金207.85万元,完成民生代缴任务118%。2022年,县人社局连同县人民医院,经过数月的研究探索,成功完成社保卡加载医院挂号功能相关工作,社保卡加载医院挂号功能的开通使用,是拓展和完善社保卡搭载政府公共领域功能业务的重要举措,有效发挥了社保卡的实体功能作用,把社保卡变成了生活万能卡,为下一步社保卡在校园生活、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公共事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七)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要求。认真落实结对帮扶工作,切实帮助贫困村群众解决困难,人社局多次组织帮扶力量下沉入户开展工作,全面了解农户家庭基本需求。通过对农户家庭经济情况、住房改善情况、子女就学情况、劳动力务工情况、路面硬化情况、饮水条件等进行实地记录了解,后期召开会议开展风险研判,逐步推进弱项整改,切实优化帮扶力量和提升工作质效。2022年,全局共派驻驻村第一书记3人、驻村工作队员3人。认真落实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全局65名帮扶责任人履职尽责,帮助巴姑乡斯古溪村和巴姑乡岩湾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八)人才交流服务。持续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档案业务事项办理工作,规范档案室的日常管理工作。2022年,电话政策解释300余次;接收报到信息310条;接收流动人员及应届毕业生档案1500余册;转递流动人员档案及毕业生档案241册;为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提供档案查(借)阅服务100余次;依据档案记载出具存档、经历、亲属关系等相关证明20余次;为相关单位提供录用政审(考察)服务50余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共录入5780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