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我区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通过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通过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全区研发投入总量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8.73%,研发占比达到3.24%,研发强度已进入全市第一方阵,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创新资源持续积累,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区创新资源的持续积累与高效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我区新增省级平台2家,市级平台20家,省级平台总数达到12家,市级平台总数攀升至60家,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支撑企业新获评各类省级研发项目6项,获批省级资金1000余万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创新主体稳步增长,高企科小数量再创新高。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创新政策的持续加码,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创新主体培育进入快车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9家,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6.6%,稳居全市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积极寻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的合作机会,推动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今年共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5次,对接高校院所达到19家,协助我区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6项,引进先进科技成果7个;对接金融机构,协助企业申请科技贷款180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此处隐藏1600字,下载后查看---

(二)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促企发展提档升级。一是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平台建设,构建省、市、区三级平台梯次培育,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创新体系。二是以建设高能级平台为目标,引导重点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大研发、人才等资源投入,推动区级平台、市级平台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高端省级创新平台。2025年继续推动三丰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奥德集团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确保新备案区级平台15个、市级平台10个、省级平台2个。

(三)加快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促企发展提级扩容。一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高校院所,引导人才、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创新产业源头供给。二是联合金融部门,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和风险补偿金为支撑,以商业贷款和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金融投入体系。2025年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4次以上,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协议8项,引进科技成果7个,协助企业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000万以上。

(四)加速高层次人才引育,促企发展提优强能。一是配合“科技强区”“人才强区”战略,瞄准一批符合产业规划的高层次人才,与三丰化工、奥德集团等领军企业进行对接,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加速高端人才资源向我区集聚。二是摸清全区高层次人才底数,着手为2025年各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大赛做好储备,不断夯实高端智力培育工作基础。力争202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以上,并在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申报上取得突破。

(五)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促企发展提速筑基。一是深入开展“百校千企”活动,摸排企业实实在在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开辟“名校直通车”、“高层次专家XX行”等对接交流渠道。二是融入临沂科技大市场,利用其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科技信息的发布、技术成果确权确价、技术交易及金融服务等业务流程,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转化效率。全年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4次,链接30项以上技术成果,新增产学研合作15项以上,促进5项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六)优化科技服务产业布局,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对天蒙能源、元真建设等重点科技服务企业进行跟踪服务,推动企业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效率等方式,促进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科技产品服务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瞄准技术推广服务、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等领域,引育3家以上的企业,新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企业,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能。确保2025年规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达到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