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力”做强县域经济——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总体现状

(一)县域占比重。2021年,9个县(市)总面积1.9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5.8万人,GDP总量802.22亿元,分别占全市84.5%、70.5%、66.3%,同比高出全省4.7个百分点、15.3个百分点、24.2个百分点(我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见附表1)。

(二)横比总量小。2021年,全省10个市中,我市县域GDP排名第7(后三名分别是商洛市、西安市、铜川市),总量与全省居第一的榆林市差3004.7亿元,与同样辖9个县的汉中市差310.32亿元,仅高于辖6个县的商洛市102.22亿元。全省县域10强县我市没有“一席之地”。GDP过百亿的有旬阳、汉阴、紫阳、平利4个县(市),总量最大的旬阳市200.74亿元,总量最小的宁陕县24.3亿元。县均GDP为89.14亿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53.9%,低于汉中和商洛市。总体比,我市县域经济体量小、实力弱。

(三)纵比压力大。2021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7.3%,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7%。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76个县(市)中我市优秀仅占2个(石泉、旬阳分别排名第17、18位)、一般1个(岚皋),其他6个县均处于良好等次。今年上半年考核,旬阳、平利、石泉分别排名第17、25、29,为A等次,其中,旬阳进1位,石泉退12位;镇坪、汉阴、白河分别排名第33、35、49,为B等次;岚皋排名第62,为C等次;宁陕、紫阳分别排名第71、74,为D等次。从上半年情况看,全年实现计划增速和进位目标压力较大。

二、突出问题

---此处隐藏4860字,下载后查看---

(三)坚持开放招商,蓄积县域经济爆发力。引导干群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做到敢为人先、敢闯敢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政府层面“法无授权不可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持续打造“一流”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西康高铁建设,支持破除旬阳高速出口至县城段等县域交通瓶颈制约,畅通县域内外循环大通道。加快“无水港”向重点县延伸业务和保税口岸物流中心建设,借鉴岚皋县整合物流快递资源经验,完善县域物流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各县(市)聚焦11条重点产业链,围绕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模式,按照“差什么引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原则,深度策划产业链项目,做好产业链招商,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出台《安康市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从市级层面加强招商工作统筹和项目分流,探索招引产业项目跨区域异地流转机制和利益分配方式,优化招引项目与县域资源配置,防止招商同质和内卷。调研发现,旬阳高新区积极探索“人才招商”模式,通过招引一名高层次人才,带来一项专利专有技术,落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构建一个产业集群的方式,招商引进以西工大博士邓茂盛为代表的领盛科技公司创业团队,投资建成年产3600吨纳米高分子催化剂及功能分离材料生产线。同时,紫阳县引进茶行业龙头企业中粮集团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与建行总行及紫阳县扶贫开发公司合资成立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探索建立“品牌整合+标准输出+渠道共享+模式复制”的“小产区特色茶”长效发展机制,带动紫阳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做优茶文化,企业已在蒿坪园区建成竣工投产并形成聚集效应。旬阳、紫阳招大引强的做法值得在全市推广。

(四)补齐城乡短板,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力。立足“乡村占大头”的基本市情,补齐城乡产业短板是重点。一是经营城镇产业。按照“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基础配套、服务跟进”思路,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重点、美丽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为支撑的新型县域城镇体系。结合城镇建设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适度拓展旬阳、汉阴、石泉、平利县城规模。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各县城针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统筹配套县城公共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县城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及配套服务业在县城集聚发展,激活健身娱乐、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新业态,带动消费升级。加快构建月河川道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镇、休闲旅游示范镇、商贸物流重点镇。二是振兴乡村产业。各县(市)按照“三产融合”思路和“一村一品”要求,坚持农业产业化、绿色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方向,走龙头引领、园区承载、大户带动、品牌提升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发展富硒粮油、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等传统产业,聚力做大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蚕桑等六大特色农业。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推动1278个农业园区提质增效。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开展“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创建,持续培育安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断完善安康富硒农产品品牌体系,提升安康富硒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种养加工技术集成、新型产品研发等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三变”改革,推广平利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搭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评估、登记、交易、流转、收储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破解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三联共建”机制及“租赁、联营、参股”方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是贯通城乡市场。推动农村电商和物流融合发展,实现县级电商服务中心、镇级电商服务站、中心村电商服务点全覆盖,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村市场体系。

(五)破解要素难题,强化县域发展保障力。一是破解资金难题。各县(市)落实“化解存量,严控增量”要求,有序化解政府债务。建立市级部门为县域发展争取项目资金考核机制,每年对市政府各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情况实行计划和考核管理,考核结果与办公经费预算挂钩,倒逼各部门大力争取项目和资金。坚持以市带县,依托市发投集团建成AA级、资产规模不少于500亿元融资平台公司,各县(市)加快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和市场化转型,每个县(市)至少整合打造一个资产规模不少于20亿元的融资平台公司。在市级层面建立对县(市)农商行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围绕“一县一业”配套金融专项支持政策,针对“11+7”重点产业链量身定做金融产品,督促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加大普惠金融落实力度,破解产业发展、企业经营融资难题。学习借鉴湖北发展资本市场做法,完善我市企业上市鼓励政策,引导支持企业“规改股、股上市”,增强企业市场融资能力。借鉴工业企业财信担保模式,探索组建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解决好人的问题。一方面,千方百计留住人。认真落实生育奖励扶持等人口政策,探索建立三孩家庭购房优惠等政策,确保安康高铁建成后,人口流失最小化,对周边地市人口吸附最大化,本地人口净增长期化。针对大量搬迁群众,在1360个移民搬迁社区推广“总部园区+新社区工厂”发展模式,发展毛绒文创和电子线束产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审慎加快农民进城,适当保留农村发展资源,防止出现“农村全走光、城市装不下、两头呆不住”现象。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落实“双招双引”政策,探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柔性引进、专项资助和事业留人等方式,实现“人才、资金、项目”打包引进。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吸引人才回家、项目回乡、资金回流,形成县域内土地、人才、资金、产业汇聚。三是破解供地难题。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在全市开展“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强化用地保障。挖掘后备资源潜力,优化提升用地存量;探索跨县域占补指标有偿使用和调剂制度,盘活土地资源。建立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对重大优质项目给予用地优惠。同时,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健全部门密切配合、市县一体联动、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完善“综合+共性+专项+附加”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安康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六)转化生态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后发力。依托青山绿水,重点支持瀛湖、鬼谷岭创建国家5A级景区,岚皋、宁陕、平利、汉阴等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7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37个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村)建设,全面提升文旅产业质效。完善市级层面文旅康养产业组织领导机制,统筹分散在行业部门的文化旅游、社会养老、医疗健康、康体运动等资源,聚力打造千亿级文旅康养产业。成立工作专班,专题向中省汇报对接,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给予我市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如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市生态功能区重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前大力争取国家生态环保专项债券项目,待国家有政策后再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生态经济专项债券,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探索探索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标准和评估机制,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文中所涉及情况和数据以2021年统计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