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问题及具体表现
(一)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
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一是学习的广度够了,但深度不够,对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领悟还不够透彻,有时存在“浅尝辄止”现象,未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二是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多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为主,缺乏创新性、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例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导致学习效果有时不够理想。三是学习成果转化运用不足,未能有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支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认识还需深化。一是政治敏锐性不够强,对社会上、网络上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警惕性还不够高,有时未能及时发声亮剑,坚决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二是风险意识有所欠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基层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相对简单,存在麻痹松懈思想。三是阵地意识还需加强,在利用支部宣传栏、党员活动室等现有阵地加强意识形态宣传引导方面,主动性还不够强,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
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仍需加强。一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运用不够充分,在组织生活会上,党员之间“辣味”批评较少,碍于情面,存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未能真正达到红脸出汗、触及灵魂的效果。二是党内民主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对党员提出的意见建议,支委会虽然重视,但落实整改的力度还不够大,有时存在“重答复轻落实”的情况。三是支部班子成员之间谈心谈话不够深入,沟通交流还不够充分,有时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未能及时提醒纠正,在思想沟通和工作协同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此处隐藏3515字,下载后查看---
三、整改措施和下步努力方向
(一)推行“问题导向”的沉浸式学习模式,激发理论武装内生动力。改变以往“填鸭式”和“单向灌输”的学习方式,创新学习方法,真正让理论学习“活”起来、“动”起来。一是聚焦支部工作实际难题,例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服务群众能力不足等具体问题,将理论学习与破解难题紧密结合。每次学习前,支委会先期调研、收集党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讲、盯着问题改,让理论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如开展情景模拟党课,让党员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处理基层治理难题,在实景演练中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党员走出会议室,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现场教学点,开展体验式学习,切身感受理论的实践伟力;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线上“党建学习VR体验馆”,让党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学习党史、感悟思想,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建立学习效果评估机制,改变以往学习“学了就算”的现象,探索建立学习积分制、成果展示制等,将党员的学习参与度、学习笔记质量、理论运用成效等纳入评估体系,并与评先评优挂钩,激发党员学习的内生动力,让理论学习真正入脑入心,指导实践。
(二)构建“榜样引领”的实践性党性锤炼机制,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改变以往空洞的党性教育,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党性锤炼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让党员在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一是挖掘和选树“身边榜样”,打破以往只宣传“高大全”式英雄模范的传统,更加注重挖掘和宣传来自基层、可亲可敬、可学可鉴的优秀党员典型。例如,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老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的先锋党员、勇于创新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党员等,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让党员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二是开展“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在支部内部划分责任区域或设置岗位,鼓励党员主动认领,承担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环境整治等具体任务,让党员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彰显价值。三是创新党员志愿服务形式,打破以往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的局面,鼓励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和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志愿服务。例如,具有医疗特长的党员可以开展义诊服务,具有法律知识的党员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具有文艺特长的党员可以组织文艺演出等,让党员在多样化的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打造“需求驱动”的责任落实闭环,提升支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效能。改变以往“指令式”和“任务摊派式”的工作模式,更加注重倾听群众呼声,聚焦群众需求,构建“需求收集—任务认领—过程监督—效果评估—激励反馈”的责任落实闭环,提升支部工作效能。一是建立常态化民意收集机制,通过“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户”、“线上意见箱”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党员和群众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定期分析研判收集到的民意,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支部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二是推行“任务清单式”管理,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预期目标等,并在支部内部公开任务清单,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鼓励党员“揭榜挂帅”,主动认领任务,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三是强化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建立“党员互评、群众参评、支部考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纠偏正向。将任务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党员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并与评先评优、奖励激励挂钩,形成责任落实的正向激励机制。四是建立“激励反馈”机制,对于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方面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例如通报表扬、优先推荐评优评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工作落实不力、群众不满意的党员,进行约谈提醒、批评教育,倒逼责任落实。
(四)探索“科技赋能”的智慧化制度执行模式,提升支部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水平。改变以往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支部制度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支部管理的智能化升级。一是搭建“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整合支部党务管理、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管理、服务群众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党务工作线上办理、党员学习在线进行、组织生活网上开展、服务群众掌上服务。例如,利用信息化平台自动生成“三会一课”会议记录、党员学习笔记,减轻党务工作者负担;利用大数据分析党员学习数据,精准掌握党员学习情况,开展个性化辅导;利用在线投票系统,提升民主评议党员的效率和公正性。二是建立“制度执行智能预警系统”,将党支部各项制度流程嵌入信息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制度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偏差,防止“制度空转”和“选择性执行”问题。例如,党员发展流程管理、党费收缴管理、组织生活会流程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智能预警系统进行监控,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不变通。三是运用“互联网+监督”模式,畅通党员和群众监督渠道,利用AAA群、官网、网络论坛等平台,公开党支部各项工作,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建立“在线举报投诉”通道,方便党员和群众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倒逼制度的有效执行,提升支部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