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全市新就业形态主要以网络餐饮配送、快递、网约车、互联网营销等为主。近年来,我市先后印发《关于做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实施方案》《X市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制定劳动关系监测、劳动关系预警、挂钩帮扶和部门联动等“四项制度”,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检查,有效地保障了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

截至目前,全市有网络餐饮配送企业4家(美团、饿了么、圈圈到家、优鲜送);快递品牌9家(邮政、顺丰、京东、韵达、圆通、申通、中通、汇通、百世),其中在安法人型快递企业25家、分支机构44家、备案末端网点856个;网约车企业16家,其中正常营业7家(365约车、X易通优行、万顺叫车、X科技有限公司X分公司、滴滴出行、X科技有限责任公司X分公司、北京假日阳光环球旅行社有限公司X分公司);电商市场主体45539家,带动就业11.32万人。

(一)劳动者概况分析。全市新就业形态行业劳动者主要以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络营销师为主,其中外卖员776人,年龄分布在25至35岁之间,男性占比90%以上,绝大多数为高中以下学历;快递员2800余人,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下,男性占比80%左右,大专以上学历占比15%左右,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85%左右;网约车司机178名,年龄30至50岁之间占70%以上,男性占比80%,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97%;网络营销师大部分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工作,居家办公为主(暂未有统计数据)。

(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我市新就业形态行业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参差不齐,其中快递行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最高,如邮政、顺丰、京东、韵达等公司均按规定与快递员签订了劳动合同,中通、申通等快递公司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网络餐饮配送企业、网约车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的均非劳动合同,如美团公司与外卖员签订《服务协议》,饿了么公司与外卖员签订《劳务合同》,网约车企业与司机签订的是承揽关系协议。

---此处隐藏2708字,下载后查看---

(三)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据了解,我市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绝大多数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有的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有的签订后却并不了解具体内容和法律效力。当劳动权益遭受侵害时,有的不懂得依法维权,有的拿不出维权依据。同时,我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较年轻,流动性较强,挣“快钱”“现钱”思想深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风险保障意识较低。如,外卖员的劳动报酬与配送速度直接挂钩,配送速度越快,订单越多,收入越高,因此外卖配送员骑车车速快、边骑边使用手机接订单及打电话的现象司空见惯,发生交通事故风险较大。

三、意见建议

(一)不断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向中省提出修订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推动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分别明确各种用工情形企业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建立与新就业形态相适应的基本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按照国家、省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相关政策措施及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流程,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新模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更加便利的法律途径;大力推进新就业形态领域工会组建和劳动者入会工作,建立健全重要事项集体协商机制。加强新就业形态领域走访调研,针对劳动者所需所盼,进一步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持续用好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增强新就业形态企业和劳动者遵法守法观念,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关爱、理解、尊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常态化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信息互通,加强协同联动,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进一步摸排统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分布数量、人员结构及发展趋势等,准确、全面掌握有关情况,夯实监管责任;强化对新就业形态企业的日常巡查,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处置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严厉打击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政策解读和分类指导,引导企业着眼长远,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

(三)强化职业培训促进技能提升。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新就业形态企业为劳动者建立技能成长通道,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稳定性;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特点和需求,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劳动者技能素质整体提升,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丰富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