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总结xx年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以发展产业为重点,以“三清六改五普及”为切入点,有序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㈠党政重视,落实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各级党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摆上了全县工作的突出位置。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专设办公室,由县委常委兼任办公室主任,专门安排办公经费和工作用车。县六套班子领导每人带一个县直部门按照“五新一好”和“三清六改五普及”的要求,在所挂点乡镇抓好一个典型示范点和其他试点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新农村建设,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乡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镇)长和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管理指导协调和督查考核。每个班子成员驻一个新农村建设点,村级主要负责人具体抓落实。建立了科学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督导体系,杭口镇、石坳乡、西港镇、漫江乡等乡镇在年度目标考评中,镇干部拿出500元,村干部拿出200元工资与新农村建设工作业绩挂钩;竹坪乡明确了乡村组理事会四级工作职责,形成了四级机构抓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大部分乡镇强化督查,科学调度,做到“一周一调度,半月一小结,一月一评比”,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时时刻刻有压力的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㈡广泛宣传,搅动思想,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此处隐藏5919字,下载后查看---
3、科学规划,加大规划的执法力度。正确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坚持战略性、科学性、约束性和可行性,科学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从本地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的可行性、操作性。其次要立足长远、开阔视野,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根据省、市、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思路,使规划在大格局中找准位置,对接区域经济,互补优势资源,凸现自身特色。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建筑,土管、建设、规划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增强执法效果。
4、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服务。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县乡两级要尽快结合实际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进一步巩固历年新农村建设点的建设成效,防止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反弹和新培植发展的主导产业萎缩。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新农村建设帮扶中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左右互动、上下联动的服务机制。要把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落在实处,建立奖惩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建议省重点扶贫资金与新农村建设奖补资金分开使用;严格控制以物代补的数量、质量;简化下拨奖补资金渠道,强化县新村办工作职能,推行“一站式”窗口服务;尽量节约软件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制订验收标准。
5、加强新农民和新风尚的培育。要充分利用涉农服务体系,整合县直涉农部门科技资源,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专业涉农技术培训,开展科技下乡到田头上农户活动,开展专题涉农科技讲座,建好“科普书库”、“科普超市”、“科普走廊”,使每家每户培养一个以上科技明白人,同时,要结合我县开展的农村“四项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为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的形成夯实基础。
6、进一步加大社会和部门参与的力度。各乡镇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途径,要充分调动亲情、乡情、外出务工人员回报家乡建设。有关涉农银行和金融机构,要转变方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同时,要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7、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新农村的建设任务最终要靠基层组织来推行。结合“三项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真正把事业心、责任心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公道正派,有奉献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班子,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强的战斗堡垒。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让农民群众享受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