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XX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过去一年,我市发展改革工作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砥砺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与坚强领导,也凝聚着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全体同志的心血与汗水。今天,我们召开2025年XX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就是要全面总结过往经验,精准把握当前形势,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路径,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回顾过往,总结成绩坚定信心

过去一年,我市发展改革工作成效斐然,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新突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政策引领,稳固经济发展基石。一是强化政策体系构建。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致力于构建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体系。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结合本市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文件。从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到金融信贷支持,各领域政策相互协同,形成强大合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二是优化政策实施机制。为确保政策能够精准落地、发挥实效,我们着力优化政策实施机制。建立政策执行跟踪反馈系统,对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收集企业和社会反馈信息。根据反馈结果,迅速调整完善政策细节,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打破政策执行中的“壁垒”,确保政策在各个环节能够顺畅衔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三是推动政策创新发展。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本市发展特色的政策模式。例如,针对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等难题,创新性地推出“产业引导基金+专项补贴”政策组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快速发展。通过不断创新政策手段,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项目驱动,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一是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秉持“项目为王”理念,我们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组建专业项目谋划团队,深入挖掘本市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对入库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按照成熟度和实施优先级进行分类排序,确保项目储备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项目支撑。二是加速项目建设推进步伐。为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我们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确保项目建设有人抓、有人管。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资金、审批等方面的难题,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解决,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三是提升项目招商引资质效。在项目招商方面,我们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制定精准招商策略,根据本市产业发展规划,瞄准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沟通对接,积极宣传本市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同时,优化招商服务,为企业提供从项目洽谈、签约到落地建设的全过程服务,提高项目招商的成功率和落地率。

---此处隐藏4846字,下载后查看---

(二)激发内需活力,夯实经济增长根基。一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制定实施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措施,培育消费新热点。加大对新兴消费业态的扶持力度,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提升消费便利性。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消费信心。二是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和推进机制,加强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创新投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拓宽投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投资稳定增长。三是推动消费与投资协同发展。促进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通过消费升级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强消费与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在基础设施投资中,注重与消费需求相结合,建设一批与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商业综合体、物流配送中心等,为消费增长提供支撑。

(三)推动产业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制定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加强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产业链配套,提高产业集聚度。二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开展绿色制造,加强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培育壮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加强服务业品牌建设,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落户我市。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并购等活动,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提升开发区、高新区等开放平台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提高贸易竞争力。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协调机构,推动区域合作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区域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五)保障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让广大市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推动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就业信息资源,实现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和高效匹配。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特别是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简化创业审批流程,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鼓励更多劳动者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四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五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扬尘污染防治等工作,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志们,做好2025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