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问题
(一)宣传节奏断层,长效机制“空转”。过往宣传工作缺乏连贯性,每季度仅开展1-2次集中宣传活动,时间间隔长,难以在居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活动多集中在特定时段,日常宣传近乎空白,面对不断翻新的诈骗手段,居民极易放松警惕,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防范意识。
(二)宣传形式固化,吸引力“掉线”。过度依赖传统宣传方式,社区公告栏的文字海报千篇一律,满是条文式要点,枯燥乏味;大量传单发放后常被随手丢弃,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当下,这种单一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居民的需求,尤其是追求新奇的年轻群体,宣传覆盖面受限,众多潜在易受骗人群未能被触及。
(三)宣传靶向失准,精准滴灌“缺位”。未充分考量辖区居民的差异化特征。针对老年人,未考虑其视力、听力及理解能力的变化,宣传内容和方式不够通俗易懂、形象直观;针对青少年,未结合其学习生活场景开展互动性、趣味性宣传。对于不同职业居民,如上班族、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等,未根据其信息接触习惯制定专属策略,导致宣传内容无法精准送达目标群体,防范意识提升效果不佳。
---此处隐藏1739字,下载后查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全力整改,街道金融诈骗宣传防范工作成效显著。居民对金融诈骗认知度大幅提高,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近期,街道接到的金融诈骗咨询电话显著增多,反映出居民关注度和警惕性的提升。同时,金融诈骗案件报案数量同比减少X%,有效遏制了诈骗案件的高发态势。社区工作人员反馈,居民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面对可疑投资理财项目、陌生贷款电话等,会主动向社区或相关部门咨询核实,形成了良好的全民反诈氛围。
四、长效机制
(一)宣传教育常态化,反诈警钟长鸣。将金融诈骗宣传防范深度融入街道日常工作体系,精心制定详实且具有前瞻性的年度计划与细致的月度安排。组建专业的宣传内容审核小组,小组成员涵盖熟悉辖区民情的社区工作者、法律专业人士以及金融领域专家。他们定期广泛收集整理最新的金融诈骗案例,深入剖析作案手法,及时归纳总结防范知识,并紧密结合辖区人口结构、经济活动特点等实际情况,动态更新宣传内容,确保宣传资料始终具备高度的时效性与精准的针对性,以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让居民时刻保持对金融诈骗的高度警惕。
(二)协同联动一体化,全民反诈同行。积极加强与公安、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等机构的全方位沟通协作,搭建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诈骗线索、风险预警等信息的实时传递。建立协同处置机制,一旦发生金融诈骗案件,各部门迅速响应,联合开展调查、追赃挽损等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分析研判金融诈骗的新趋势、新特点,共同商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同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各类诈骗行为形成强大威慑力。此外,强化与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反诈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诈工作格局。
(三)培训考核标准化,专业能力进阶。制定系统的反诈宣传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以及相关协作单位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金融诈骗的最新形式、法律法规解读、沟通技巧以及心理分析等,邀请公安经侦一线干警、金融领域资深专家授课,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反诈宣传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确保反诈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能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