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党课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中国GCD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从文化底蕴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深厚根基。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国GCD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中华优秀传统以其文脉之赓续不绝而傲然于世,高雅深邃的语言文字、登峰造极的文学艺术、博大深刻的哲学思想等一系列璀璨成就是党始终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中国GCD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品格深深镌刻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烙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优良品格潜移默化的塑造和影响。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贵君轻”“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允执厥中”等价值观念,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二,中国GCD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主张在继承传统中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前所未有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二)中国GCD文化自信源于高度文化自觉

从文化主动上看,中国GCD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得以生成的内在品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GCD不仅要创造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也要创造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总方向的指导下,我们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文化局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抓,使文化建设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论断相继提出,表明中国GCD对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建设的目标规划等方面的认识日渐深化,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愈加复杂的文化境遇,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总书记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实践路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作出了明确回答,为新征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此处隐藏5030字,下载后查看---

道路决定方向,精神关乎未来。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文化发展上“走自己的路”是中国GCD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品质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中国GCD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便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也奠定了此后中国GCD领导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CD带领人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红色革命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辩证结合,形成了一条既深植于民族土壤,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蕴藏着中国GCD和中国人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绝不亦步亦趋”的精神品格,折射出中国GCD文化自信的价值理性,凸显出中国GCD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四)活力来源: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有信心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渴望一批贯通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因此,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内提升文化先进性、对外提高文化影响力。

第一,“引进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来”不是数典忘祖,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从世界多样文明中获得有益启发、激发创新灵感、自觉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这就要求在开放包容和吸收借鉴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理性的方法,做好“化”的功夫,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襟怀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结合起来,为新时代进一步创造文化新辉煌提供活力之源。

第二,“走出去”,在广泛宣介中国智慧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当前,讲好中国GCD胸怀天下的故事、中国人民善良友爱的故事、中国爱好和平的故事,展现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对于获得世界各国人民认可进而提升中国GCD文化自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将内容建设、形式创新和传播效能有机结合,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中共观”,解决好“失语”和“挨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