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保护湿地资源经验材料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67.3万亩,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以及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近年来,xx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深入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湿地类型保护区+湿地公园+一般湿地”的湿地保护空间格局,率先出台市级自然保护地管理系列规范文件,为湿地保护构建起坚如磐石的制度堡垒;扎实推进全市全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实施国家级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3个、省级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9个,修复退化湿地6000余亩;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上级交办的问题线索点位逐一进行拉网式核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扎实完成整改任务,为湿地生态安全筑牢坚固防线;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白冠长尾雉、白胸翡翠、白鹇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陆续“落户”xx,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理想家园;积极探寻湿地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之道,精心塑造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和生态旅游线路,各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量逾50万人次,成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让绿水青山化作了金山银山。下阶段,xx将从优化基层基础,完善体制机制,拓展生态产品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挖掘湿地特色文化,做好湿地集约化发展,促进湿地文旅融合,丰富湿地生态红利释放新路径,为湿地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进一步优化湿地基层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一)夯实湿地基础保障。将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湿地的保护、修复、建设和利用工作中,统筹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积极策划包装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政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湿地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休闲产业,促进生态价值转化,释放湿地生态红利。

(二)摸清湿地资源底数。以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为契机,加强湿地资源与国土“三调”数据深度融合,做好部门之间地类对接工作,资规、林业共同推动湿地资源“一张图”建设。推动各县市区全面落实湿地名录管理要求,对未纳入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影响较大的区域逐步纳入一般湿地名录管理。

---此处隐藏2257字,下载后查看---

三、进一步拓展湿地生态产品,提升发展效益

(一)做好特色挖掘文章。保护好湿地山水田园、瀑布流泉、碧野阡陌等自然景观,深度挖掘湿地周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差异化景观,提升湿地产品标识独特性。坚持以生态绿色发展为基底,挖掘资源内涵,展示传统文化,从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制度规范、技艺习俗等维度,挖掘其内在“基因”,让其“活”起来、“用”起来、“潮”起来,为实现湿地景点向多元旅游、深度旅游转变创造条件。如衡南莲花湾可围绕“莲”文化与“渔歌”文化融合,彰显地域特色;酃湖公园可以围绕古酃县遗址做文章,将历史与生态有机结合,更好地丰富游客体验。

(二)做优集约发展文章。推动集约化发展,结合地理条件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直播带货等特色产业,科学运用网红潮、短视频、故事汇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将湿地资源融入生态+理念,探索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文化”“生态+文体”等生态产品。探索发展常宁天湖饮用水资源利用、衡山萱洲荷花小微湿地观光结合猪血桃采摘、祁东河洲镇小微湿地观光结合水生植物产品输出等模式,打造体现湿地特色的乡村振兴旅游品牌,持续提高生态产品价值。

(三)做强文旅融合文章。依托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存,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在符合湿地保护和发展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比如农耕湿地打造以乡情感受、农业观光、果蔬采摘、自然野趣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湿地探索“工业+科普”“生态+体育”“都市+休闲”旅游产品;河湖湿地比如衡山九观湖培植发展沿河湿地健步走、马拉松、自行车、龙舟赛等体育旅游项目,衡东洣水湿地公园开发运动休闲旅游线路,打造沿河百里画廊,建成“休闲型”“研学型”“运动型”等多业态特色旅游产品,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湿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xx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持续释放湿地生态红利,让这片绿色家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典范,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