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札记:我的基层蹲苗“三部曲”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2023年9月,我怀着振兴乡村、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到家乡,成为xx省xx市xx区xx镇xx村的一名选调生。回首这段宝贵的驻村经历,从“书生气”到“泥土香”,我一路初心坚定、奋勇向前,用心用情用力奏响“扎根基层、学思践悟、躬身为民”的蹲苗“三部曲”,在摸爬滚打中收获成长,留下奋斗的足迹。

从“走进来”到“融进去”,笑饮百家茶里奏响扎根基层的“前奏曲”。初来乍到,村民对我这个“新面孔”心存戒备,说起话来客客气气的,可就是难以深入交流,不愿意吐露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好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我拦在村民之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开始主动出击,见到村里的长辈就笑着说上一句,“叔,吃了吗?”起初他们很惊讶,在我不断地坚持下,他们逐渐适应了,不仅热情回应,而且还会加上一句,“有空到家里喝茶。”在“脸熟”以后,我开始了入户走访,用熟悉的“乡音”和村民“拉家常”,在“家长里短”中走进村民的内心世界。记得一次走访中,村民李大爷显得忧心忡忡,在我一再追问下,终于知道了原因。原来他听说最近要搞土地二轮延包,他家人口少了,担心承包的土地要变。我一边安慰他,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情况,终于,李大爷眉头上的疙瘩慢慢解开了。李大爷高兴地递过来一碗茶,不停地说,“这下放心了,真是多亏了你。”从那一刻开始,我与这个村庄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村民看我的目光变得亲切起来,称呼上也从“上面来的干部”变成“俺村小同志”。“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选调生来到基层,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以鱼水之情拉近干群关系,扎根基层、融入基层。

从“学理论”到“走阡陌”,日行两万步里奏响学思践悟的“成长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到村里,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补习理论,可即便如此,面对繁杂的基层事务往往还是感觉“力不从心”。我认识到,只有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中干、干中学,方能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淬炼出实干为民的“硬功夫”。于是,我积极参加村中事务,跟随着村干部奔走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在实践中深刻领会政策文件,掌握灵活应用的方法技巧。土地增减挂钩、村居环境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秸秆禁烧,一项项文件上的“专业名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场景,我参与其中,领悟着基层工作之道,不知不觉间增强了工作的底气。一次,两户村民因为“地边”闹纠纷,我们根据详实的调查和相关的政策条文,把双方请到村委会,心平气和坐下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调解下终于让双方“握手言和”。看到这温馨和谐的一幕,我感受到了发自心底的成就感。“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选调生在基层工作,只有多经历真实情境下的历练,才能逐步掌握基层工作技巧,成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从“望星空”到“踏实地”,一步一脚印中奏响躬身为民“主题曲”。寻梦而来,只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正式走上岗位以后,我希望能为xx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带来可观的变化。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我发现基层工作大多是很琐碎的事情,成果的显现也不如学习成绩那样立竿见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验证。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在静待花开中迎接质变。村里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我和村干部一起精心规划,科学美化绿化,合理安置秸秆,想方设法让村容村貌“更靓一分”。发现留守儿童周末在家老是玩手机,没有好的去处,我就在村里的支持下举办了“童心绘世界”和“大手拉小手”活动,让孩子们过上有意义的周末。从“旁边站”到“走上前”,再到“台中间”,每一次努力和付出,都让我感觉“收获满满”,成为我以后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驻村一年来,我走遍田间地头、沟沟坎坎,把为人民服务记在心中、践在脚下。很喜欢袁枚写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相信驻村工作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付出,都会如苔花一样,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迎着春天浩荡的春风,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扎根基层、向阳而生,用奋斗和汗水继续谱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