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一)老龄化水平高,老年人口增速快。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常住人口197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32.44万,占16.46%,65岁及以上人口26.49万,占13.44%。相比**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市常住人口(211.43万)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26个百分点。我市总人口数净减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净增长,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水平增高、老年人口增速快”特点。按照联合国有关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或65岁人口比重超过14%,表明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市即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二)出生人口少,少儿比重降低。截至**年,全市新生儿数量约1.43万人,较**年下降约7.95%,较**年下降约25.45%,较**年下降约48.37%。全市出生人口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市人口负增长趋势或将持续数年。**年,全市0-14岁少儿人口35.8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45%,与**年相比减少2.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下降1.18个百分点;与**年相比减少3.7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下降1.64个百分点,0-14岁少儿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逐年降低。图片图片注:根据统计年鉴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户籍人口及出生人口,测算人口出生率。
(三)供给持续增长,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养老方面: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0家,总床位8218张,其中护理型床位5998张,占比73%;入住老人2875人,工作人员707人,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超过70%;全市建成三级养老服务中心186个,村级养老服务站124个,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的养老机构11家,建成老年助餐点310个;全市建成11家社会化运营“嵌入式”养老机构,总面积万余平方米,总床位483张,工作人员**人,入住老人近200人,5家被评为省级嵌入式养老机构,探索出“居家+社区+机构”“嵌入式”养老服务新模式。托育方面:全市备案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99家,托位665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1个。**年,全市新增托育托位2210个,完成全年托育民生工程任务的100.45%。“十四五”期间,全市申报普惠性托育服务项目21项,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467万元。**年我市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淮北市各县区养老机构分类情况图片图片
二存在问题
(一)供需矛盾凸显。在养老上,一方面,从未来需求来看,养老床位不足。目前我市共有机构养老床位8218张,按照我国“9073”养老模式测算,到“十四五”末和2030年末,全市机构养老人数将分别达到1.21万人和1.45万人,床位存在一定缺口。另一方面,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如朝阳养老院一床难求,而多数养老机构入住人数较少,现有养老服务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托育上,托育服务供给缺口较大,截至**年,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数量约为4.54万人,备案服务机构托位仅有6650个,尤其是家门口托育服务及城区人口集聚区托育资源供给更为不足。
---此处隐藏1521字,下载后查看---
(三)专业人员短缺。目前我市高龄老人和集中供养失能老人63388人,全市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仅有707人,其中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约650人。由于我市养老服务和托育人员工资待遇不高,平均每月收入仅在2000至2500元左右,养老托育职业缺乏吸引力,护理员招收难,流动性大。按照国际5:1需求量测算,我市养老专业人员缺口约为1.2万人。
三对策建议(一)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和项目专项资金、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持续加大对养老托育资金投入,推进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养老托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在规划用地、建设审批、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进一步降低养老托育机构建设、运营成本,吸引更多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托育机构建设运营。
(二)积极盘活资源。针对我市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不均衡问题,鼓励发展较好的养老托育机构,采取兼并、联营、改建、新建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规模。推动发展不好的机构,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入住率。针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突出状况,引导、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社会组织运营农村养老机构,加强服务设施改造升级;统筹农村地区机构养老布局,将部分公办养老机构整合转化为养老服务中心,对于一些基础条件好、辐射能力强的明确为片区型养老机构,推动解决农村部分养老机构“空远散”问题。
(三)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养老托育机构的监管,探索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养老托育机构及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实施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提升养老托育服务专业性与规范性。创新养老托育服务模式,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和婴幼儿需求的各类养老托育产品,推动养老托育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引导养老服务机构拓展短期托养、健康保健、精神慰藉、助餐助浴等服务内容;倡导养老机构延伸专业医疗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
(四)建强专业队伍。鼓励养老机构与高等(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逐步建立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制度,依法落实各项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让养老托育职业更有吸引力。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托育专业,加强托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养老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实施职业技能等级或专项职业能力认定,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