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应急管理局2025年工作计划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在安全生产方面,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统领,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为核心目标,持续完善责任体系和制度机制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稳固。强化管控关卡前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教育宣传培训,推动安全监管工作的精准化、高效化。

——在防灾减灾方面,以全面开展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防灾减灾救灾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提升全区应急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格局。

(一)深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效能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风险日益复杂,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提升区域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面对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仍需不断深化体系建设,固本增效。

1.建设权责分明的责任体系。一是用好安委办组织架构,推动“三管三必须”监管责任落实,进一步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健全安全形势分析研判机制,进一步厘清职责不清、职责交叉及新兴行业领域监管职责,细化明确部门职责清单,量化基层责任清单,全力消除监管盲区。二是构建高效协同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快应急指挥部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共建共用联合应急指挥平台和联合值守工作,尽快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应对的应急指挥格局。三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注重资源整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能力,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救援,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

---此处隐藏1223字,下载后查看---

(二)强化创新引领,多维驱动应急管理发展水平

在巩固现有应急管理成果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方法,推动应急管理向精细化方向迈进。通过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警发布等机制,推动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1.实施风险隐患公开透明管理机制。一是将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风险点和所有检查留痕内容在明显位置进行张贴,促进检查人员规范检查的同时,让所有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的风险和隐患进一步了解,既可以及时规避危险,又可以推动企业积极落实隐患整改。二是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公开机制。整合气象、地质、水文等信息资源,实时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风险隐患分布图以及防灾减灾指导建议。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确保信息能够迅速、广泛传达,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三是完善风险隐患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企业从业人员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风险隐患的发现与报告,对有效举报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效应。

2.构建企业群众联防联控新模式。一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小微企业“联防联控”体系创建工作,整合相邻小微企业的人员和救援设施设备,科学划分6个作战单元,打造成联动整体,全面提升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面对突发事故时,能够集中力量、分工合作、科学施救、规范处置,力争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二是在社区(村)层面,组织居民成立应急小组,选拔责任心强、具备一定应急技能的居民担任组长,负责日常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的组织工作。同时,整合社区(村)内的应急资源,如消防器材、救援工具、应急物资等,建立应急资源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用。此外,加强与小微企业的联动,形成“企业+社区(村)”的联防联控网络,共同开展灾害预警、信息传递、人员疏散、灾后恢复等工作。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提升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社区(村)整体的应急响应水平,确保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开展区域风险精细化评估与管控。一是启动区域风险评估。通过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区域风险分布图,按照“一点一策”的方式,逐点制定全流程管控措施,形成管控手册,实现“换人不换岗、到位就会管”。二是建立风险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利用现有安全监督管理综合管理平台等渠道实施风险动态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同时,为了确保风险管控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定期巡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纠正,确保风险管控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