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深入查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障碍之一,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有效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深化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规律性认识
准确把握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产生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反腐惩贪高压态势震慑之下,传统腐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腐败分子想方设法规避现有反腐败措施。尤其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权力运行日益专业化、封闭化,腐败手段与信息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权力寻租出现数字化、虚拟化等特征,腐败手段不断隐形变异、翻新升级。
准确把握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变化趋势。近年来,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智能性、欺骗性、隐蔽性、复杂性等特征日益突出。从参与主体看,腐败分子从居于台前向隐身幕后转变,通过扶持他人作为“白手套”“代理人”,想方设法在自身和行贿人之间加装一道“防火墙”。从主观故意看,腐败双方从明确通谋向犯意隐藏转变,在谋利行为、利益输送等方面的认识更加模糊,常常表现为表面上彼此没有沟通,实际上却存在“心照不宣”的默契。从表现方式看,腐败行为从简单直接向伪装掩饰转变,腐败分子给权钱交易披上“民事化”“市场化”的外衣,刻意割裂职务履行、谋利事项与收受财物之间的时空关联,模糊行为性质。这些特点决定了破解该类腐败容易陷入发现难、取证难、惩治难、防范难的局面。
准确把握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本质特征。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变”与“不变”、“隐”与“显”、“新”与“旧”是辩证的,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深刻把握这三对关系,把准该类腐败的本质特征。一是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花样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腐败手段如何花样翻新、腐败路径如何精心设计、腐败利益如何腾挪转化,以权谋私这个动机、权钱交易这个目的、滥用职权这个本质不会变。二是深刻把握“隐”与“显”的辩证关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隐蔽性日益突出,但腐败分子在“隐”的过程中难免会露出马脚,留下再生证据。三是深刻把握“新”与“旧”的辩证关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手段之“新”也是相对的、表面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反腐手段的不断升级、反腐经验的不断积累,原来那些腐败手段就逐渐变成老旧、显性的。虽然更新型、更隐性的腐败又会随之出现,但只要把准规律、找到突破口,最终也能破解。
---此处隐藏3974字,下载后查看---
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切实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坚持不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促使党员干部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用蕴含其中的廉洁文化正心明德,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完善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机制,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抓改革、促发展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围绕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强化政治监督。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聚焦政令畅通,推动政策落地,引导党员干部从改革发展稳定中把握政治本质,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针对在政务服务、行政审批、监管执法中的不作为慢作为,“微笑不办事,热情不服务”懒政怠政等问题,从严监督执纪问责,加大查处力度,推动党员干部主动关心支持企业发展,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把政商关系置于政治生态建设大局,坚决打破建立在寻租、“围猎”基础上的畸形政商关系,推动建立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坚决与“以改革为名行谋私之举”作斗争,切实把廉政风险防控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始终。
落实落细“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改革发展不会总是坦途,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具体化、规范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以有力监督压实担当责任,以匡正风气促进敢作善为。严管要有尺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提醒、早纠正,对落实改革不力、拖延阻碍改革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容错要有精度,细化容错情形、优化容错流程、推动容错纠错工作精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澄清要有力度,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和党组织澄清正名,坚决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厚爱要有温度,认真开展谈心谈话、回访教育,帮助受处分党员干部端正态度、改正错误、重拾干劲。
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夯实团结奋斗基础。在责任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各级党委把纪律挺在前面,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经常性开展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在精准运用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干部的一贯表现,严格区分历史条件、情节及其后果,防止畸重畸轻,彻底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在注重效果上下功夫,统筹政治、纪法、社会效果相统一,避免“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现象,在干事创业上多踩油门,在廉洁自律上多踩刹车,真正体现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凝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