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云贵足迹”:行程万里 此“念”不变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从“火塘对话、板凳座谈”读懂对“百姓冷暖”的念兹在兹,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为民举措“事事落地”。“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行程万里,人民群众的“大事小情”始终是总书记的“心心念念”,从“百姓家中的叮嘱”到“火塘边的对话”,从“考察蔬菜基地”到“访问花卉产业园”……总书记所到之处、目之所及,都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广大党员干部当紧跟“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足迹”,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下农田、入村舍,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面对面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中读懂人民群众“欲言又止”的民生关切和“话到嘴边”的殷切期许,在“声声有应”中做到“时时解民忧”“处处惠民生”“事事顺民意”,以“掷地有声”的执行力将“口头承诺”变成“为民践履”,把群众的“幸福梦”变成自己的“奋斗梦”,在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过程中把辛勤的汗水挥洒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让朵朵幸福之花绽放于人民群众的脸上、心头。

从“情系村寨、记挂三农”读懂对“乡村振兴”的念念不忘,把问题解准、把难题攻破,让富民项目“时时推进”。“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广袤田野孕育无限生机,要想发展农业之“特”,就必须回归乡野之“土”,以“因地制宜”智慧水浇灌创新发展“致富花”。从“千年古寨”肇兴侗寨,到“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产业发展是总书记的“心中所系”。广袤自然就是一个天然“聚宝盆”,乡土资源禀赋就是一座待发掘的“富矿”“宝藏”。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足迹”,一方面要走出“办公室”、走向“自然原野”,用一步一印的深脚力将高山上的珍贵山货、深林中的优质水果、大海中的水产优品记录在册,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在精密的市场调研之后,不断强化特色产业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按下“科技引擎”的“启动键”,在遵循万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前提下,精准采用大数据“选种”“灌溉”,创新引入“云平台”有效管理,实现特色产业原材料“质”与“量”的双线并行发展,不断提升特色产品的“有机含量”,切实把“好资源”转化为“好产业”,助力万千“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侗寨大歌、纳西古乐”读懂对“文化传承”的日夜惦念,把底蕴挖深、把韵味存久,让惠民元素“处处出彩”。岁月潺潺,文脉悠悠。在肇兴侗寨,总书记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漫步丽江古城,纳西古乐悠扬回荡,当地人手鼓阵阵,欢迎总书记到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那些深邃厚重的文化如一壶老酒,越是年代久远,越是甘醇怡人。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春华秋实传不尽”的“文化足迹”,成为文化传承的“扛旗人”,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征程上,风雨无阻“入深山”、夙兴夜寐“查典籍”、脚踏实地“访长者”,以“最低程度干预”留住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熠熠生辉的“古器物”、口耳相传的“好故事”的最古朴风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文化遗产推广“路径”,将具有独特标识的文化元素串“珠”成链,借力“村民大舞台”“村晚”“村BA”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村IP”,打造精品文旅线路,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花”,在点燃“文旅热”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鼓足“钱袋子”。

循迹“云南之行”解锁“多彩”发展新密码

3月19日下午,总书记在云南省丽江市考察调研,走进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丽江古城,实地了解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从高原特色农业的勃勃生机到千年古城的璀璨文脉,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到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总书记的“云南之行”既是对云南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扛牢使命担当、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云南之行”,从总书记考察足迹中解锁“多彩”发展新密码,在深学细悟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实干实绩为党和人民事业添砖加瓦。

---此处隐藏25219字,下载后查看---

紧跟“彩云之南足迹”汲取“多彩发展”智慧

3月19日下午,总书记在云南省丽江市先后考察了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丽江古城,了解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在产业园中,他洞察特色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脉络;于古城里,他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匠心独运。党员干部应深入领会此次考察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奋进力量,领悟“多彩”的发展智慧,在各自岗位上担当作为,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挖掘优势“绿”根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之勇蹚出“科技兴农”新路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展特色农业,挖掘本土优势是关键的“源头活水”。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宛如高原上一颗闪耀的绿色明珠,稳坐全国最大温室彩色马蹄莲种植基地的宝座。党员干部应如敏锐的“寻宝者”,深入挖掘本地资源,无论是高山上的珍稀药材、平原中的优质谷物,还是水乡里的鲜美水产,都要精准定位,结合市场需求,为特色农业找准“航向”,让本土资源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绿色“引擎”。要主动投身科技兴农的浪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让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迈向精准种植、智能灌溉、科学管理的新征程。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助力传统农业脱胎换骨,向绿色科技化、现代化大步迈进。要积极推动特色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破产业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一片田”富裕一方百姓、“一朵花”带动一方经济的绿色愿景。

守护根脉“金”记忆,怀“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劲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金色见证,守护其安全与完整,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丽江古城承载着纳西族等多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党员干部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在保护过程中,要秉持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和规范,确保文化遗产在岁月长河中得以延续,不被破坏、不被遗忘。要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让文化遗产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使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金色光彩。要充分发挥本地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将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精心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领略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使古老的文化遗产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色新引擎。

强化教育“红”基因,持“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念谱写“民族团结”新乐篇。总书记考察丽江古城,对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的关注,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党员干部要主动作为。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让各民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通过这些交流活动,让各民族在交往中增进友谊,在交流中凝聚力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让民族团结的红色纽带更加牢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意愿和文化差异,引导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使各民族在共同繁荣发展中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成一团,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民族团结的红色篇章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