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农业农村局干部作风建设大会,既是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求的务实举措。作为分管“三农”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我深切感受到,农业农村工作点多面广、任务艰巨,干部作风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效果、群众获得感和乡村振兴成色。下面,我围绕“转作风、强担当、促振兴”主题,从“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清醒正视作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推进作风革命、健全机制确保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四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农民是共同富裕的“重点群体”。当前,我县“三农”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一方面,粮食安全、产业振兴、乡村建设等任务繁重;另一方面,部分干部存在“躺平心态”“浮躁心理”“本领恐慌”等问题,作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第一,作风建设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决策部署能否“一竿子插到底”。比如,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如果干部对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政治上的“两面人”;在惠农政策落实中,如果截留挪用补贴资金,就是与党中央离心离德。
---此处隐藏3834字,下载后查看---
二是构建“立体化”监督机制。整合纪检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力量,设立“作风问题举报箱”,开通“网上监督平台”。组建作风督查专班,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暗访,去年累计开展督查12次,发现问题23个,全部整改到位。建立“群众观察员”制度,聘请30名农民代表对干部作风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重要依据。
三是构建“精准化”问责机制。制定《作风建设问责办法》,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实行“零容忍”。区分“历史遗留问题”“探索性失误”“主观故意违规”等不同情形,做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去年,对2名在产业验收中把关不严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1名虚报数字的干部给予党纪处分。
四是构建“品牌化”引领机制。打造“乡村振兴先锋队”品牌,选树10名“最美三农人”,开展“我的乡村振兴故事”巡回宣讲。建立“作风积分超市”,干部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志愿服务等积累积分,兑换培训机会、荣誉证书等奖励。去年,积分超市累计发放奖励86人次,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同志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我相信,只要全县农业农村系统的干部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