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X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XX市解放街、XX街两个街区历史悠久,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早于XX古城而建,当时已是滇黔桂三省(区)的交通节点和物资往来之地。此后的200多年,两个街区一直是XX商业建筑集中之地,也是XX城延续至今的商业中心之一。2018年,XX市解放街、XX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二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
解放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以解放街的灵洲会馆、粤东会馆、梁宗岱故居及三江口为核心区,区域范围面积约23.46公顷,居住人口共4751人(不含临时租户),流动人口及租户人口约2万人。核心保护范围划定为解放街两侧,北起中山路,南至中华街,面积为2.54公顷。核心区的主要商业业态划分为:零售业、服务业、休闲娱乐业、餐饮业及文化产业等几大板块,共115间。
XX街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约6.69公顷,南起中山桥头,北至澄碧桥头,属右江区百城街道XX社区管辖范围,全长800米,宽8米。核心保护范围划定XX街中部,北至盐业公司、南到皮肤病防治院北,面积为1.23公顷。沿街两旁共有12个单位、380户居民,现有沿街商铺大部分从事日用小商品批发,多年来生意兴隆。原有四个码头从街道直通澄碧河,主要用于商旅货物的上下船,但由于建国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方式的改变,以上四个码头废弃多年并已改建成其他建筑体。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处隐藏1576字,下载后查看---
(一)强化规划先行。要把解放街、XX街打造成一个具有知名度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注重顶层设计,做好规划。一是定位要高。应把XX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放到XX、广西乃至全国的旅游大局中去考虑,把解放街、XX街打造成XX旅游的一张“名片”,成为XX旅游的“打卡地”。二是理念超前。规划的理念要新颖独特,视角要广,应注重传统与时尚、红色与民俗、文化与商业、实用与美观等各种要素的有机融合。三是富有特色。应避免同质化,充分体现XX地方特色,再现XX老城的风貌。应突出城市的个性魅力,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辨识度。
(二)实施“量身订制”。一是坚持“微创改造”。按照“修缮性保护”原则,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改造、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进行实施更新,在传承保护中进行改造,坚决摒弃推倒重建、大拆大建。二是注重历史传承。注意传承、复兴老XX的历史,保持城市发展的基因和根脉。应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历史风貌的传承,留住或再现历史街区原有的格局与场景,充分了解原有建筑、空间格局、历史文化,从历史文献、历史照片等多方面获取信息来源,实地走访并听取专家、传统民俗继承人和老市民的意见建议。三是注重新旧风格协调统一。对于新建仿古建筑和配套景观,应从设计风格、建筑材料的使用、立面色彩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有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让旧和新充分地有机结合,在新旧交替和老城活化中留住城市记忆、记住乡愁。
(三)深挖文化内涵。一是编撰文化产品。坚持以“古”为底色,解读码头、会馆文化故事,兼容建筑、戏曲等文化元素,名人梁宗岱及本土非遗文化。通过精心编制,巧妙布局,打造故事一条街,成为历史文化街区里最富特色、最活跃、最精彩、游客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荟萃。二是展现浓烈的红色文化。突出“红”的主色,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在系列码头的修建中,应有选择、高水准地打造短小精悍的红色剧目或课堂:如XX起义实景演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历史课堂、“红色经典育思魂”党课情景剧等,建立“红色雕塑”、红色文化长廊等,扩大红色教育的受众面,打造培根铸魂的引领工程。三是整合文化资源。可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展览馆、粤商文化馆、民国“骑楼”建筑博物馆等,深入挖掘老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岭南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和深度融合。在街区内,打造一台舞台表演艺术精品,聚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壮族文化等诸多元素,增强街区文化的底蕴和厚度。
(四)合理布局业态。一是抓好产业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和业态布局,注重文化、商贸、旅游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将“文脉”与“商脉”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人文、商业、旅游、产业聚合共生,既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激活历史街区的商业氛围,放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突出传统风格。在商业业态设置中,应集中展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的旅游商品、特色美食、特色民俗工艺等,让传统商业重新进驻商户旧址,售卖老字号商品。三是布局文化休闲业态。积极引入古玩字画、纪念品、工艺品、艺术展览、创意精品店等充满文化与品味的休闲业态,用文化内涵提升街区的经济价值,形成以街引商、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的良性循环。四是打造夜间经济。充分利用临江近河的地理优势,集中精力主打夜经济,岸上水上一齐上。要选择有实力,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公司承包运营,建立智能化的现代管理系统,确保街区服务安全到位。五是创新旅游业态。将数字技术与街区的游览体验项目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产品,不断激发街区的生机与活力。
(五)加强组织管理。一是尊重民意。积极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都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而政府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通过编制并不断完善政策、规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如推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公众咨询委员会机制、居民理事会制度等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二是理清建管主体。通过政府行文方式,进一步明确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单位和部门,建立起谁建设谁管理谁运营的工作机制,从规划建设到建成运营实行单部门负责制,避免建管主体不明以及多头负责、空头管理。三是规范协作机制。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是一项庞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应当动员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主动参与,协调配合。四是多渠道融资。城市改造更新资金需求总规模较大,没有科学的融资方式、畅通的融资渠道,往往会出现财政资金“投不起”、居民和社会资金不愿投、后期管护资金缺失等尴尬局面。要确保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作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建立多渠道融资方式,除了政府加大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外,还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注重市场化运作,鼓励多方投入,扩大经济来源,强化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