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节点胜利召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前行绘就了宏伟蓝图。其中,有关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与部署,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推动乡村发展照亮了道路。在当前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天,我们便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这一主题,上一堂专题党课。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下乡村振兴要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活力。这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例如,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益的基础上,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将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提供空间支持。
同时,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比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全会还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
---此处隐藏1933字,下载后查看---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尽管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村地区道路状况差,影响农产品运输和村民出行;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足。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医疗设备落后,难以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乡村的发展。
四、坚持以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一)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权属,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一些地方,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集体土地、资产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集体资产增值,农民从中获得分红。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例如,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在某乡村,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当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农户按照标准种植农产品,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方面,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创业补贴、项目扶持、技能培训等。另一方面,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如农业专家、电商人才等,到农村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加强农村本土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地方与高校合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