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站在这个见证过无数青春故事的礼堂里,我看到的不只是身着学位服的你们,更是一幅流动的时代画卷——四年前那个拖着行李箱在银杏大道迷路的少年,如今眼里已闪烁着理性的光芒;曾经在实验室彻夜调试数据的女孩,论文扉页上印上了自己的发明成果。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今天的你们,也不再是四年前踏入校门的同一个人。
在这个AI重构世界的毕业季,我想送给你们三个关于“坐标”的思考:
第一,在算法的茧房里,保持思想的野性生长。当推荐系统越来越精准地预测你的喜好,当ChatGPT能瞬间生成逻辑严密的论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反算法”的勇气。你们肯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写论文时ChatGPT三分钟就能生成大纲,但最后交上去的作业好像少了点“人味儿”。就像美术学院坚持手绘的同学说的:“AI画的星空再完美,也比不上我画纸上那滴意外的墨迹。”希望你们记住:算法再聪明,也别让它替你做决定。就像食堂阿姨总会问“要不要加香菜”,你的大脑也该保留说“要”或者“不要”的权利。就像校园里那株倔强的爬山虎,它不按建筑师的图纸攀爬,却在砖石缝隙中走出自己的轨迹。希望你们永远保留对“标准答案”的质疑,像达芬奇那样在笔记本上写满天马行空的猜想,像图灵那样敢于挑战既定的认知边界。
第二,在流量的狂欢中,守护价值的定海神针。最近我在B站看到你们的毕业设计展,有同学用区块链技术保护非遗传承,有团队开发了留守儿童心理预警系统。这让我想起钱学森先生的话:“科学家的生命属于人民,所以科学家的道德规范就更为重要。”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我想提醒大家:别只顾着追热点,要找到自己的“终身事业”,比追求10万+更重要的,是守护内心那簇不灭的星火。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先生曾告诉我,壁画修复师每天的工作是用肉眼分辨0.1毫米的色差,这种“笨功夫”在追求即时反馈的今天,恰是一剂清醒剂,这种“慢功夫”,才是真正能留在时光里的东西。
---此处隐藏1201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永葆“求知若渴”的学习力。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超以往,唯有持续学习方能立于潮头。希望你们以终身学习的姿态,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在跨界融合中开拓视野,成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锤炼“敢为人先”的创新力。创新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无论是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还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管理路径,都需要你们以创新思维破局,以务实精神落地,在变革中把握机遇。
第三,坚守“经世济民”的责任心。希望你们心怀天下、勇担社会责任,始终关注弱者的处境,敢于挑战不公之法,推动更加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环境,你们的努力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发展环境,促进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复兴。
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典礼与其说是告别,不如说是传承。今天,你们即将从“学子”变为“校友”,但学院与你们的联结永不退场。无论未来你们是扎根学术殿堂,还是投身行业一线;是深耕本土市场,还是开拓国际舞台,学院永远是你们的精神港湾。我们期待你们常回家看看,分享成长故事、参与校企合作、助力学弟学妹成长,让学院精神的薪火代代相传!
当你们某天仰望星空时,会看见主楼穹顶的常春藤依然在月光下生长,就像我们永远年轻的好奇心,永远向着未知的维度伸展。祝福你们,2025届的追光者们!愿你们此去: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