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党课讲稿:直面挫折、永不言弃者终将圆梦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在我们精彩的职业生涯中,前进的征途中不仅仅有鲜花和掌声,陪伴我们更多的是崎岖与坎坷。那么当我们在前进的征程中遇到这些崎岖坎坷的时候,是坚定信心鼓起勇气跨越这一道道沟壑、越过这一道道险滩,还是在挫折、困难面前选择退缩,就地躺平,从此一蹶不振。这对于我们新时代党员来说,不是一道选择题,我们除了冲锋向前,别无选择,不管前行的路多么崎岖坎坷,我们仍要笃定前行,一往无前。今天,我们就以“永不言弃者终将圆梦”为题,一起聊一聊怎么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困难。

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把挫折当转折,于困境中奋起

什么是挫折呢?《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的定义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现实中,我们都会遇到。其中在大家反映比较多的,有和朋友的关系因小事闹僵,亲人的离世,不被理解,被上级误解,受批评,能力被否定,工作受阻,工作节奏跟不上,面试碰壁,找不到工作没钱,孤独没有朋友。有人对“挫折”做过这样的解读,说挫折和挫败虽一字之差,细想起来却大有不同。有的人把遭受挫折当成转折,这叫挫折;而有的人把遭受挫折当成失败,这就叫挫败。能把挫折当转折的人,会主动吸取教训,重整行装再出发;而把挫折当挫败的人,只会垂头丧气,从而一蹶不振。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挫折是锻炼自己成长进步的“磨刀石”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年轻党员来说,挫折是成长进步道路上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要学会把挫折当成人生中的“存折”,转化为奋斗道路上的正能量和新动能,让挫折成为锻炼自己成长进步的“磨刀石”。人的成长成才是有规律的。能力并非凭空而来,也不是自己说有就有。古人说,“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人一直处于顺境中就会骄狂、颓废未必尽然,但是逆境更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一个人的能力素质是肯定的。在东京奥运会上打破亚洲短跑纪录的苏炳添,在一次比赛中曾因压枪起跑而被红牌罚下,这让他一度害怕起跑,几年后又经历腰伤退赛,但他还是勇敢地站在起跑线上,并“一战封神”。苦难和挫折,有时是给人以挫败感,但也激发人的斗志和潜能。没有比“躺平”更容易的姿势,也没有比半途而废更轻松的逃避方式,但选择了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就选择了持续成长。

---此处隐藏5059字,下载后查看---

(二)面对挫折,要建立正确思维方式

挫折感是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产生的情绪反应,是一种心路历程,是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挫折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的是思维方式的较量。有的人面对挫折,将其看成人生的另一个太阳,透过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一面,做真正的归因,不自我否定,不轻言放弃,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构建坚硬的心灵内核。而有的人面对挫折,习惯把挫折失败归因于“我无能”,自我否定,怀疑抱怨,甚至产生羞耻感、瓦解感,使精神颓废僵化,行动懒惰固封。正如巴尔扎克所言:“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

(三)面对挫折,要增加韧性耐力

成功与挫折往往仅有一步之遥。挫折必然是痛苦的,但挫折和苦难恰恰是人格、品行、才干的主要塑造者。对于挫折的韧性耐力,总书记曾用“墩墩苗”做比喻,强调“优秀年轻干部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抗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唯有在困苦中摔打锤炼,逆境中磨砺心智,才能实现大事难事中见担当,逆境困境中见襟度,锤炼承受挫折的韧性耐力。这种韧性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最终实现本领跃升、能力跨越、人格塑造。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具有超人的胆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卓越的治党治国治军才能,都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经受各种艰难困苦,在尖锐复杂的斗争考验中磨炼出来的。请记住马克思的一句话吧: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永不言弃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同志们,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追梦的路上,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不如意。面对困难和挫折,永不言弃者总是迎难而上、砥砺前行。面对挫折,要再接再厉,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变挫折和困难为自己实现目标的动力。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一句话与同志们共勉:“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心更宽的海。”相信自己,永远是最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