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荣幸能在此次业务培训会上发言,与大家共同探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诸多关键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此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学习与提升的宝贵契机。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从思想认识、从业守则、政策解读、风险防控以及应急处置等多个方面,通过实际案例分享,谈谈自己的反思、感想与看法。
一、思想认识,从被动救助到主动关怀的转变
在我刚进入救助管理站工作时,对救助工作的思想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认为更多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关怀意识。记得有一次,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前来求助,我只是机械地按照流程询问信息、登记,然后安排其在站内休息,等待进一步核实身份和救助安排。整个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到老人眼神中的不安与迷茫,也没有主动去了解他内心的恐惧与需求。后来,同事在与老人交流中发现,他因为与家人走失,在城市里已经流浪了多日,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我们的救助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而应真正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救助对象是一个个需要关爱与帮助的个体。我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交流,都可能成为他们在困境中的希望之光。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站接收的求助人员中,约有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而我们积极主动的关怀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救助效果。这也让我明白,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将主动关怀融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从被动救助转变为主动出击,去发现那些潜在的需要帮助的人。
二、从业守则,坚守底线,维护救助对象尊严
在从业守则方面,我也经历了深刻的反思。有一次,我们在街头劝导一名流浪乞讨人员进站接受救助。由于当时临近下班,且该人员较为固执,拒绝配合,我在劝导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耐心,言语上也变得有些强硬。这一行为不仅没有达到劝导效果,反而让救助对象对我们产生了抵触情绪。后来我意识到,我们作为救助工作者,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必须坚守从业守则,尊重救助对象的人格尊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想法,即使他们身处困境,也不应被我们忽视或轻视。我们站一直强调“以人文本、关爱救助”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却没有很好地践行。在后续的工作中,我努力改进,在与救助对象交流时,始终保持耐心、平等的态度。通过这样的转变,我发现救助对象更愿意与我们沟通,救助工作也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例如,在一次救助一名长期流浪的精神障碍患者时,我们团队成员严格遵循从业守则,用温和的语言和耐心的陪伴,逐渐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成功将其送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坚守从业守则是我们开展一切救助工作的基石。
---此处隐藏1605字,下载后查看---
风险防控在救助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有一次,我们接收了一名患有传染病的求助人员,但由于站内相关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其密切接触,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虽然最终通过紧急处理,没有出现工作人员感染的情况,但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救助对象来自不同的背景,可能携带各种疾病、存在精神问题或其他潜在风险。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从人员接收、站内管理到送返等各个环节,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我们站随后加强了对求助人员的健康检查,完善了站内的消毒隔离设施,制定了针对不同风险情况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演练。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效降低了救助工作中的风险隐患,保障了工作人员和救助对象的安全。据统计,自实施新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来,站内未再发生因风险防控不到位而导致的安全事件。
五、应急处置,提升能力,灵活应对突发状况
应急处置能力是救助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一次夜间值班时,站内一名救助对象突发疾病,情况十分危急。由于我缺乏应急处置经验,在最初的几分钟里有些慌乱,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好在其他同事迅速赶到,按照应急预案对救助对象进行了紧急救治,并及时送往医院。这次事件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应急处置方面的不足。此后,我积极参加站内组织的应急处置培训,学习各类突发状况的应对方法,如急救知识、火灾逃生、群体事件处理等。通过模拟演练,我逐渐掌握了应急处置的技巧和流程,提升了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在最近一次救助对象突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的事件中,我能够冷静应对,按照培训所学,与同事密切配合,成功控制住局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这让我明白,只有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灵活处理求助人员的多元需求,保障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这些实际案例的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救助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此次业务培训会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提升的平台,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不断强化思想认识,严格遵守从业守则,精准解读政策,加强风险防控,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灵活处理求助人员多元需求的能力,为救助管理事业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