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旅兴市发展战略落实情况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市政府按照市委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要求,坚持将文旅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文旅融合转型升级,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文旅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1年,全市开放性景区接待游客627.9万人次,同比增长11.6%,方特东方神画接待游客129.2万人次,综合收入2.73亿元。文旅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又一支柱性产业,推动发展结构优化、全面提速。
(一)文旅产业配套设施情况。一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我市现有四、五级优良旅游资源148项,占绵阳市优良资源总数的27.8%,已建成开放性景区景点19个,成功打造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是文旅企业发展良好。现有纳入统计库文旅企业1625家,涉旅“四上”企业30家,年纳税额超3000万元企业3户。三是接待能力稳步提升。打造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和特色民宿近100家,其中OTA平台平均评分4.6分以上酒店7家,培育特色美食餐饮店61家。四是旅游道路不断完善。打通通往绵阳机场的快速通道,新建北部生态旅游扶贫环线和9条二级以上通景公路,开通景区班线60条,建成大康旅游风景道、明月岛休闲绿道、太白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等特色旅游廊道、休闲绿道、健身步道1000多公里。
(二)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一是规划引领,优化文旅市场服务。编制《江油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方案》、《江油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2018-2022年)》,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融合文、农、林、旅等相关产业,提出“两圈四带、四季花海、果蔬飘香”的总体发展规划,全力打造新安、青莲、方水、厚坝“四处门户枢纽”,着力建设新安农业公园、贯山稻香渔村等“十大文农林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促进农旅融合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提出科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广运用好“码上江游”旅游程序,提供信息咨询、票务预订、餐饮住宿等线上一体化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江油”,推动国家A级景区全面接入智游天府和大数据平台,投入智慧旅游查询机19台,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视频监控全覆盖,为游客及旅游企业带来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二是文旅融合,扎实开展特色活动。树立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观念,统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深化与景区景点、文旅协会和重点企业等的合作,巩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连续举办“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乡村文化旅游节,成功引入全国女子足球甲级联赛、四川省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等重点赛事;结合文旅市场消费需求,举办特色美食节、厨艺大赛等活动;支持中国酱文化博览园举办中国酱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打响“清香园”中华老字号品牌;组织江油休闲农业协会32个理事单位开展“五一黄金周”品牌推介活动1次,采摘节活动3次,乡村旅游节1次。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三是立足长远,促进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坚持规划引领,建设李白文化产业园、华夏历史文化科技产业园等文旅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李白文化产业园二期、中华洞天三期等在建项目,策划储备松花岭航空小镇等51个文旅项目。积极探索“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开发模式,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采取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农旅融合项目开发,加速建设花韵咏盛、川通农场等以“农家乐”、“采摘园”为主要形式的“家庭农场+农事体验”产业园;加快建设三一共享农场、国程有机农场等具备饮食、运动、体验、养生、商务等功能的“农业庄园+休闲度假”产业园;重点建设新安农业公园、西屏屏分秋色等以果园景观、花卉景观、稻田景观为特色的“农业景观+观光旅游”产业园;探索建设大康镇官渡村、新安镇黑滩村等以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融合养生、养老发展模式的“美丽乡村+健康养生”产业园。让农事体验,农业景致观光,休闲农庄游玩,乡村康养度假在江油成为新时尚,用创意、创新、创造激发文旅资源潜质潜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处隐藏2213字,下载后查看---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全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结合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抓当下“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目标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强化组织保障,尽快出台我市大力实施文旅兴市发展战略的具体工作方案,提质升级文旅产业;要树立“大旅游”理念,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做好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动落实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做好现有规上文旅企业的跟踪服务和对小微企业的扶持,积极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自然资源,加大招商力度,推进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二是进一步狠抓产品打造,创造更多文旅融合精品。挖掘我市文化、生态、红色、农业、历史、非遗等特色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将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特产等融入其中,“无”中生“有”,打造竞争力强的个性化文旅产品,开发彰显李白文化的伴手礼,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更好满足各类游客需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强化集散地和服务功能,加快实施太白公园改造提升项目,依托明月岛都汇水街、青莲诗歌小镇,以夜宴、夜演、夜游等形式,进一步激活夜间经济,为游客营造夜间精神文化盛宴;确立文旅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思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加速旅游业智能化的发展,举办线上文化旅游消费专题系列活动,促进业态转型升级。加强红色基地、研学基地建设,依托我市现有的王右木纪念馆、青林口红军桥、红军烈士纪念园等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发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红色文化及研学产品,着力提升红旅、研旅品质。
三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规划引导凸显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邀请专业团队结合我市镇、村地域特点,挖掘不同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内涵,拓宽“旅游+”内容,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策划精品乡村文旅“打卡点”,形成一镇一村一品,以一日游、周末游、主题游等线路,催动我市文旅产业“内循环”变为内外循环相促进。
四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宣传营销力度。积极对接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AAA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创新对外宣传推介方式,通过借势借力举办大赛事、大活动,精心组织地方特色活动,持续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辐射面;要重视文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文创商品开发力度,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文旅产业发展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推动全市文旅产业更好地向好向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