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问题及整改清单(乡镇)

更新时间:2025-06 来源:网友投稿

1.畏难发愁、怕担责任:面对复杂矛盾和棘手问题时,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不敢大胆拍板,怕决策失误承担责任;对于需要跨部门协调或创新突破的工作,习惯于等待上级指示或他人先行,缺乏主动揽责、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魄力。例如,在推进一项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时,因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个别同志表现出犹豫观望,未能第一时间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精神懈怠、进取不足:安于现状,满足于过往成绩,缺乏“争一流、创唯一”的拼搏精神。对标先进查找自身差距的意识不强,工作满足于“过得去”,对于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要求,缺乏主动追求的动力。例如,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习惯于沿用老方法、老套路,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工具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缓慢。

3.办法不多、能力恐慌: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窘境。在处理一些专业性强、综合性高的问题时,思路不清、方法不多,研究分析不够深入,导致工作推进困难,难以打开新局面。例如,在推动某项数字化转型工作时,对相关技术理解不深,对实施路径规划不清,导致项目进展迟缓。

---此处隐藏2872字,下载后查看---

2.办事流程繁琐、效率低下:部分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审批环节过多,材料要求复杂,导致群众和企业办事耗时长、跑腿多。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存在“数据壁垒”,使得一些本可以线上办理或一次办结的事项,仍需线下反复提交材料。例如,在办理某项行政许可时,申请人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跑,提交多份重复材料。

3.工作作风拖沓、缺乏时效观念:对于安排部署的工作,有时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行动迟缓,落实不力。对有时限要求的工作,紧迫感不强,常常是“临阵磨枪”,影响工作质量和整体进度。例如,对于上级交办的紧急任务,未能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快速推进,导致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

(二)整改方向及措施

1.深化“人民至上理念教育”: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企业、乡村,听民声、解民忧。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例如,定期举办“局长/处长接待日”活动,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2.实施“效能提升优化工程”: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和内部办事流程,大力精简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加强部门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例如,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将涉及多个部门的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个流程,实现“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办结”。3.建立“马上就办督查机制”:对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实行台账管理、销号制度,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和质量要求。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办,对行动迟缓、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规依纪问责。例如,设立“作风效能曝光台”,对工作不落实、服务不到位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倒逼作风转变。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