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增强政策把握能力

更新时间:2025-06 来源:网友投稿

政策是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依据和基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总书记同志曾深刻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把握好政策。领导干部作为宣传政策、贯彻政策、落实政策的主要推动者,其把握政策能力如何,是政治水平、业务素质、担当精神、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直接关系到各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如果领导干部理解政策不到位、把握政策不精准,政策落实起来就可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或似是而非、变形走样,甚至可能犯错误、走弯路,贻误事业发展的良机。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把握好政策。总书记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可以说,政策就是资源,就是机遇,就是希望,就是优势,就是动力,就是生产力。不仅如此,政策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不可估量的放大效应。其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就会广泛吸纳、调动、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激发出无可比拟的巨大能量。因此,政策把握程度往往会决定着工作开展深度,只有用足用活用好政策,才能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们有些工作之所以推进难、推进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政策的学习研究运用不够,有的是对政策机械理解、简单执行,有的则是因为对政策不熟悉,踩了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红线,人为地制造了困难……这些问题如果不彻底改变,就会让我们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丧失先机。

把握政策首先就要学习研究政策,只有对政策学习得好、理解得透、研究得深,才能对政策把握得准。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能不能把这些政策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关键就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对政策的学习层次,取决于对政策的领悟水平。因此,领导干部要在尽可能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学习,重点围绕扶贫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全力以赴吃透政策精神、准确把握政策,做到逐条研究、全面谋划,快速反应、主动对接,切实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跟踪联系,充分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努力争取各项政策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项目、资金、技术和具体措施。

---此处隐藏913字,下载后查看---

把握政策关键在于正确使用政策,如果不能正确使用政策,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最大程度地与政策的要求符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寻找政策要求与本单位情况的相同点、结合点,把握好国家各项政策的“大框架”,精心谋划自己的“总盘子”,使政策真正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当前,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干事创业的黄金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高质量发展的繁重任务、快速变化的外部发展形势,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宣传政策、贯彻政策、制定政策、落实政策的主要推动者,只有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不断提升政策把握能力,才能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效抓住和转化各种利好的机遇,成功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挑战,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而规定的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方向,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进行事务管理的重要工具。治国理政,离不开政策。总书记同志曾说,“没有一定的政策,现实问题就不能解决”。领导干部作为治国理政的实践主体,具有很高的政策水平,不仅是提高自身领导能力水平的关键,也是完成职责使命的需要。如果不善于学习、研究政策,仅靠经验做事、凭老本吃饭,是做不好领导工作的。

政策是党的事业发展的“生命”。总书记同志曾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这就告诉我们,政策与党和人民事业紧密联系,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极端重要、极为关键,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必须以制定执行政策为工具和手段;没有相应的政策,党的路线和战略任务就无法实现。回顾党的历史,不管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和人民事业的前进与倒退、发展与停滞,无不与党的政策密切相关,当我们党重视政策,制定的政策是正确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蒙受损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提高,根本就在于党制定并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带领全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也在于制定和实施了符合新时代形势任务和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政策。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刻也离不开正确的政策。

政策水平反映领导水平。领导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政策水平是衡量领导干部领导水平的关键因素和核心指标,是实施科学领导的内在要求。同样的政策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地方和部门发展快,有的却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政策水平的差异所致。政策水平越强的干部越优秀。领导干部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如何、把握能力高低,很大程度决定着其领导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事业的兴衰成败。总书记同志曾指出,GCD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这既是对领导机关的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要求。领导干部是党的政策的“制定者”“代言人”“落实者”,面对新时代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只有不断提高敏锐把握政策、熟练掌握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的能力,才能准确把握发展的内在要求,才能始终确保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对策措施的精准性、具体落实的实效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事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政策理解不到位、把握政策不精准,或者在执行政策中走样变形,就会沦为“政策盲”,就会做不好工作、阻碍工作推进,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当领导干部就必须成为“政策通”。精通政策,办事轻松;政策不通,累也无功。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就是需要党的干部要知政策、学政策、懂政策,而且会用政策。”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成为“政策通”,才能知形识势,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如果糊里糊涂,只会“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甘当事务主义者,是当不好领导干部的。提高政策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知是行之始。学习、理解和吃透政策是运用政策的基础和前提。领导干部要增强政策意识,把学习掌握政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结合工作实际,自觉带头原原本本学习政策,有重点、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特别是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学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坚持边学边思边悟,深入钻研政策,努力吃透政策精神实质、理解政策核心意图、把握政策基本取向、抓住政策关注重点、注意政策基本界限、熟悉政策操作方式,通过学习把政策转化为具体措施,真正使自己成为精通政策的“活字典”。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运用、不执行,不过是废纸一张。领导干部要善于科学制定政策,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使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要加强政策宣传,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支持政策;要带头执行政策,把执行落实政策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增强政策执行的自觉性坚定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施策,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政策,运用政策解决现实问题,加强跟踪反馈,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更好把政策转化为“真金白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