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一是深化理论武装。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依托"三会一课"、专题研讨班、"学习强国"平台等载体,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三年累计组织或参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千万工程"政策解读等专题学习32场次,个人撰写学习笔记超5万字,带动分管领域干部形成"学理论、强本领"的浓厚氛围。二是践行知行合一。将政治能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效能,在饮水工程、交通主干道拓宽项目等重点工程谋划中,严格对标上级决策部署,确保项目方向不偏、执行有力。常态化开展基层调研,累计走访行政村15个、农户156户,形成调研报告8篇,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3项。通过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班子协作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二、聚焦重点任务,服务发展大局
一是统筹推进"千万工程"。作为指挥办副主任、重点专班负责人,牵头建立"周调度、月通报"会商机制,制定涵盖56项重点任务的责任清单,推动项目化、清单化管理。三年来,累计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资金审批等难题67件,主导完成民生道路升级改造、辖区污水管网扩容等12个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超2.3亿元。通过深入研究省、市政策文件,编制《城区发展规划指引》,为差异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夯实城乡建设基础。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统筹推进36个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达3.8亿元。其中,2023年建成农民公寓新建项目、光明道路雨污分流等5个民生工程,惠及群众超8000人;2024年攻坚推进海滨沿线建设,完成道路硬化8.2公里、路灯安装300盏,全辖区范围内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同步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工程(一条示范街、一个文化广场、一座标准农贸市场等),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获评市级美丽圩镇建设一等奖。
三、深耕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升级
---此处隐藏3238字,下载后查看---
六、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理论学习深度不足。对数字农业、文旅融合等新兴领域知识学习碎片化,未能系统掌握区块链溯源、智慧农业等前沿理论,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运用创新理论破解难题的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基层调研质效不高。调研工作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对偏远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沿海渔村海洋生态保护等复杂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入,部分调研报告停留在情况汇总层面,针对性解决方案较少。三是创新突破力度欠缺。面对土地流转政策限制、沿海地区招商引资竞争等复杂工作,习惯于沿用"政策争取+项目堆砌"的传统经验,主动探索"飞地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新思路的意识不足,在破解资源要素制约上缺乏突破性举措。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未来工作中,我将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理论学习,提升履职能力。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双轨机制,每月围绕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1次专题研讨,每季度结合基层调研形成1篇高质量对策建议报告。聚焦数字农业、文旅融合领域,组织镇村干部赴浙江安吉、广东顺德等地开展专题培训6场次,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实际动能。二是强化实干担当,推进重点工作。实施"一线工作法",每月至少15天下沉村(社区),建立"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问效"闭环管理机制。2025年重点推进环线高速路段拓宽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资1.2亿元,实现主干道通行能力提升30%;深化"农旅+"融合发展,整合山海资源打造"蓝色海湾""茶香漫道"两大文化品牌,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露营基地等设施,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启动"智慧乡村"建设试点,在3个行政村部署数字治理平台,实现村级事务数字化管理覆盖率达60%。三是严守纪律底线,锤炼过硬作风。常态化开展廉政教育,每季度组织1次党纪法规专题学习,针对工程项目、资金审批等关键领域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完善《镇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25年实现镇级会议、文件数量同比再压减10%,以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为全镇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