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一是主要指标增长显著。2025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分别高于全国、全区7.8、5.8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全年高6.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1%,比上年全年高90.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2%,比上年全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2%,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7.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9.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8.6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全年高10.9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表现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xx%,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x%。二是稳增长政策成效初显。印发《2025年一季度支持工业经济稳增长若干措施》,从鼓励企业节假日期间稳岗稳产、支持企业稳产增效、加快制造业项目建设等8个方面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对2024年产值2000万元及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两高”项目企业除外),在2025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含)期间,日均用电量达到2024年四季度日均用电量的70%以上的,按0.2元/千瓦时给予开工用电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10万元。对一季度累计产值增速达10%(含)且当季产值同比增量达2500万元(含)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按当季产值同比增量的0.3%给予奖励(上年同期无基数企业按0.15%给予奖励);助力下降行业、困难企业有序复工稳产,对2024年度累计产值同比下降,当季产值同比增量达2000万元(含)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按当季产值同比增量的0.3%给予奖励。经初步统计,一季度共兑现稳增长奖励资金xx万元,惠及企业xx家,有效激发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三是企业培育成果突出。今年以来,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家,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积极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组织开展2025年第一批自治区培优育强提质进阶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工作,目前已有xx家企业提交申报材料,预计下半年将有一批企业成功入选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同时,持续开展服务保障企业稳增长拓市场活动,组织开展供应链对接大会xx场,参与企业达xx家次,达成合作意向金额xx亿元,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二)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以xx企业为引领,加快整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xx万辆,同比增长xx%。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广西隆安和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绿色新材料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xx亿元,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在新材料领域的产业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力,电子信息企业新上生产线,上半年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xx%,平板电脑产量同比增长xx%。二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序推进。围绕国家“两新两重”战略部署,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主线,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改造。全面推进全国制造业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工作,建立健全组织保障、资金管理、项目服务等系列工作机制。上半年,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完成投资xx亿元。例如,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工厂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刨花板生产线全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2023年荣获国家智能制造试点优秀场景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成为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今年上半年产能、产品销量同比增加xx%,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实现了同步增长。三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强化园区产业定位和配套服务,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xx经开区、高新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青秀区伶俐工业园区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江南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建材、造纸产业集群等。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协作配套不断加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上半年,xx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x%,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x%,伶俐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x%。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一是试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8月23日,xx市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是全区唯一入选首批试点的城市。目前,正在按准备、实施、推广、验收四个阶段,有序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围绕到2025年完成6个细分行业314家试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水平二级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等工作目标,编制出台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出台了6条措施,支持数转项目建设、服务商能力建设,以及“小快轻准”产品培育等。二是数字化转型项目成效显著。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化数字化转型项目奖补程序,提升兑付效率,实现申报一批、验收一批、兑现一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示范企业95家,总数居全区第二位。皇氏乳业通过持续投资,大力推动技改升级,建成智能制造乳品加工厂,中央工厂实现了所有关键工序的统一管控、设备数据的采集、互联互通、数据传输、在线监控,收奶、CIP、灭菌、均质、灌装、包装、码垛、仓储等关键工序设备数字化率达100%,带动上下游配套原材料、辅料等企业80多家进行数字化改造。三是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针对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难题,xx市整合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形成3.75亿元总规模的专项扶持资金,通过“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引导和支持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建立“政府+企业+智库+服务商+金融机构”一体化协调机制。创新开发“数字贷”产品,发挥“两台一会”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纽带作用,对信用良好的试点企业建立“白名单”,向合作银行、担保机构进行项目推荐,推动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化转型。同时,建立包含37家服务商的资源池,引导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小快轻准”产品和实施方案,建立产品资源库,丰富“小快轻准”产品和方案;建立包含16名行业专家的专家库,为数转工作提供专业支持。目前,6个行业的143家试点企业已与17家服务商明确达成入企诊断意向,已有100家左右的试点企业完成入企诊断工作,陆续转入到数字化改造项目实施阶段。
(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是重大项目加快实施。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推进工业重大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年度计划投资xx亿元。截至6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xx%。已完成投资xx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xx%。通过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定期调度制度和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土地、资金、审批等问题,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二是项目谋划储备持续加强。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上半年,共谋划储备工业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xx个。加强与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盘子。目前,已有xx个项目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获得自治区资金支持xx万元。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上半年共签约工业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项目要素保障不断强化。在土地保障方面,积极协调自然资源部门,优先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上半年共落实工业项目用地xx亩。在资金保障方面,除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外,还加大市本级财政资金投入,上半年共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xx亿元,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等。同时,加强银企对接,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xx次,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xx亿元。在人才保障方面,联合人社、教育等部门,开展工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通过组织招聘会、校企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引进各类人才xx人。
---此处隐藏4431字,下载后查看---
(三)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一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尽管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但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型、科技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信用记录不完善等原因,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融资渠道来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较为严格,贷款额度有限,且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二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随着我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一线技术工人、熟练操作工供不应求,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例如,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由于缺乏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专业人才,导致企业新产品研发进度缓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动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运行监测,及时掌握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建立工业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预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强化稳增长政策落实。加大对《2025年二季度支持工业经济稳增长若干措施》等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积极研究制定下半年及明年的稳增长政策,为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企业增产增效。深入开展服务保障企业稳增长拓市场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满产达产、增产增效。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确保重点企业稳定生产。鼓励企业开拓市场,组织开展各类展销会、对接会,帮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链配套,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汽车后市场服务等产业链后端环节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鼓励传统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合作,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市内各产业园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明确各园区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协作配套,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试点城市建设步伐。按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推进6个细分行业314家试点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强对试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确保试点工作按时完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带动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数字化转型项目奖补程序,加大奖补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加强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本地优质服务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数字贷”等金融服务产品,拓宽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渠道。加强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人工智能+制造”发展。建立常态化“人工智能+制造”场景的征集、发布、对接全流程工作机制,发布更多制造业场景“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促进供需对接。鼓励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制造、质量检测、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