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抢抓机遇,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为工作思路,以成人成才并重,成人先于成才为工作原则,牢固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在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手段、方法上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以明礼、诚信、求是、竞先为工作主线,坚持培养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同时,为不断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我校从加强德育校本研修,强壮德育队伍;重视校园文化导引,整合德育资源;注重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完善德育渠道等几方面着手,注重体验,追求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障。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由简单的纪律约束型德育向引导发展型德育转变;由教师单向灌输型德育向师生双向活动型德育转变;由单一模式德育向多样化、个性化德育转变;由学校封闭式德育向社会开放式德育转变。
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心理强大,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终身学习,刚毅顽强,锐意进取,乐于奉献,做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行为养成教育
---此处隐藏6749字,下载后查看---
利用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儿童、残疾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博物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文物展览、书画展览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2.组织志愿者活动。
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家庭、社区三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各校园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礼貌建立、交通协勤、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服务和调查研究活动。透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社会职责感。与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开展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动。如:社区文明宣传、小区交通协管、义务劳动、宣传垃圾分类、对社区老年人进行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等活动。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适合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发挥团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价工作。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宣传。
通过开展以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参观人文景观,能够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能够走进敬老院帮忙孤寡老人,能够抓住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潜力,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能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能进一步健全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