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深刻认识《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意见》的出台,是党和政府践行初心使命、增进人民福祉的具体体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生保障的要求也更高。此时出台《意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现实层面来看,《意见》的出台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部分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意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举措,旨在精准发力,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从长远角度来看,《意见》的实施将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意见》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解决民生难题

---此处隐藏3121字,下载后查看---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矛盾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去,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真心实意听取群众意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摸清楚群众急难愁盼和愿望诉求,真正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象日趋多元化、群众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群众工作环境日趋复杂化,党员干部仅仅依靠“老一套”“老经验”是不够的。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群众新期待新需求,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要注重实践锻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

党员干部要持续增强宗旨意识,将人民利益置顶,以“枝叶关情”的赤子之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需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当作“心头大事”,主动下沉一线察民情、听民声,靶向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急难愁盼”。要以《意见》出台为新起点,拧紧责任链条、打通落实堵点,让养老服务提质、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政策落地生根。工作中更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用沾满泥土的脚印丈量民意,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猜你喜欢